王琦院士:肠道微生态研究破解‘共病’难题
AI导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在2025微生态医药产业创新大会上指出,个体同时患有两种或多种疾病的‘共病’现象是世界医学难题,肠道微生态领域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王琦团队正在开展‘肠息消干预结直肠息肉患者单臂临床研究’,旨在通过中药复方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息肉生长和复发。同时提出建设菌种保存培养库、研发相关药物和技术、重视产业聚集等研究前提。
在当今社会,个体同时患有两种或多种疾病的‘共病’现象日益普遍,这一全球性的医学难题正考验着世界医学界的智慧。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王琦,在近日举办的2025微生态医药产业创新大会上深刻指出,创新模式对于解决这一难题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上,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愈发凸显。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态平衡对疾病的影响机制逐渐清晰。去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联合发布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科研团队首次鉴定出肠道核心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关键作用被细分为‘基石功能群’(有益菌群)和‘病生功能群’(疾病恶化菌群)。
王琦院士进一步强调,肠道菌群的失衡是多种疾病发生的诱因。一方面,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微生态失衡会影响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进而增加肠息肉形成的风险。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也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种名为‘具核梭杆菌’的菌种,它与多种息肉相关,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针对这一现状,王琦团队正在开展一项名为‘肠息消干预结直肠息肉患者单臂临床研究’的项目。该研究通过中药复方‘肠息消’(具有健脾通肠、化湿解毒等功效)来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以达到抑制肠息肉生长和复发的目的。这一创新疗法与传统治疗方式如内镜下切除术、抗生素治疗等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肠息消’干预后,纳入的52名受试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提升,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其中具核梭杆菌和脆弱拟杆菌的丰度显著下降。为了积累更多临床证据,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山医院等10家医疗机构将共同启动‘肠息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展望未来,王琦表示,团队将与其他机构携手,开展一项覆盖我国10万人级的中医体质与肠道菌群关联研究。该研究旨在将传统中医药的理念与微生态学前沿技术相结合,深入探索肠道微生态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微妙联系,进一步揭示微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
同时,王琦也提出了开展肠道微生态领域研究的三个前提:一是建设不同菌种保存、培养库,以了解不同人群肠道微生态的菌落情况和疾病之间的关联;二是基于充分的临床证据进行肠息肉相关药物、菌群移植技术等研发,这些药物和技术的适应症还包括肿瘤、代谢、自闭症等疾病;三是重视肠道微生态的产业聚集,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图片及链接信息保持原文不变)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