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扩产大潮现退潮迹象,多个项目宣告终止
AI导读:
近期,光伏扩产大潮面临退潮风险,多个光伏项目相继宣告终止,包括海源复材、聆达股份等企业。光伏行业利润变薄、产能富余等问题凸显,全行业低利润或亏损成为共识,保现金流成为主要任务。
近期,光伏扩产大潮似乎正面临“退潮”风险,多个光伏项目相继宣告终止。3月下旬,海源复材(002529.SZ)发布公告,宣布终止与全椒政府的合作项目,并将滁州能源100%股权以38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无独有偶,跨界光伏的聆达股份(300125.SZ)也突然宣布终止其铜陵的光伏电池片产业基地项目,该项目原计划投资约91.5亿元,分两期建设。
聆达股份在2020年10月完成对金寨嘉悦新能源70%股权收购后宣布进军光伏行业,然而,光伏电池价格的快速下降以及经营资金筹措未达预期,导致金寨嘉悦新能源经营压力加大,新建产能TOPCon生产项目建设进展缓慢。除海源复材和聆达股份外,向日葵、奥维通信、亿晶光电等多家公司也相继终止或延期了光伏项目。
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斌表示,新产能投产后,部分光伏企业的利润变得非常薄,导致企业可能无法回本或利润率低于预期。同时,新产能的回报周期长以及庞大的资金投入也与此前预想的不同,最终导致很多新项目出现主动终止的现象。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咨询专家吕锦标分析称,终止的项目大多对应的是电池端被淘汰的技术,而N型技术已经成为市场主流。
吕锦标还指出,由于各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富余,现有的产能需要根据库存情况调节生产负荷。在光伏组件低价格刺激下,今年的市场需求仍然增长,但全行业低利润或亏损已经成为共识。保现金流成为2024年的主要任务,新的投资都将受到严格控制。尽管如此,全球光伏需求增长的刚性仍成为共识,中国光伏全产业链的技术、人才、装备、辅材等产能配套完善,产业在资本助推下快速扩张。
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光伏各环节公告的新扩产能分别为多晶硅超过600万吨、硅片超过1200GW、电池超过1500GW、组件超过1400GW。截至2023年底,光伏产业各环节已有产能初步统计为多晶硅超过188万吨、硅片超过892GW、电池超过844GW、组件超过861GW。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