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安永发布《中国金融改革开放2024年度报告》,指出中国已确立金融大国地位,但面临“大而不强”的现状。报告建议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同时,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取得显著进展,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资产规模持续增长。

安永于1月22日在上海隆重发布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202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从银行业资产规模、保险保费收入、股票市场市值、债券市场余额及货币国际化程度等多个核心维度,全面剖析了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已稳固确立金融大国的地位。然而,在规模性指标领先的同时,金融发展质量、资源配置效率、服务效能以及风险抵御能力等关键方面仍有待加强,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为此,报告建议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并持续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

报告进一步指出,2024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取得了显著进展。围绕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监管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包括拓宽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范围、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提升境外资金投资内地便利度等。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整体架构与政策体系日趋成熟。

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尽管面临外部环境的重重压力与内部复杂挑战,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依然稳步前行。人民币在支付结算、投融资、计价、储备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合作框架的稳步实施,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场景日益丰富,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据方面,2024年沪深港通机制迎来了十周年,成交活跃度稳步提升。全年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日均成交额分别为1497.58亿元人民币和481.08亿港元,与2014年开通时相比分别增长了25倍和50倍。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表现出长期向上的趋势,11月SWIFT人民币支付占比达到了3.89%,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也在持续提升服务的便利性。截至2024年末,CIPS系统处理业务金额达到了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业务量在近几年持续提升。这进一步证明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安永中国金融改革工作组主管江海峰表示,2024年的金融改革为构建更加健全、高效且符合国际标准的金融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入驻为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金融机构在创新产品和服务、深化跨境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体现了中国金融市场在成熟度、稳定性和创新能力上的不断提升。

此外,报告还提到,2024年我国银行、保险、证券、资管业的对外开放节奏进一步加快。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资产规模、业务收入等均整体取得增长。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扩大在华展业范围,多家合资银行及保险公司中外资股东持续增持股份,外资券商、资产管理机构积极申请在华展业,机构数量再创新高。

以保险业为例,2024年外资布局我国保险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已有近半数的全球前40大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外资机构通过股权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持续加码中国保险市场。截至2024年9月末,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82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了17.5%。

安永大中华区保险业主管合伙人黄悦栋表示,近年来我国推出多项开放举措,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随着合资寿险公司外资比例全部放开,中国保险行业最大的市场已实现完全对外开放,“引进来”已初见成效。未来,推进保险业高水平开放不仅需要积极引进外资,还需要中国保险机构不断强化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目前,中国保险业在境外已设立多家保险机构,保险业的出海蓄势待发,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