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多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因参与定增违规被罚,定增市场套路再度引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上市公司定增背后存在融券套利、保底协议等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监管层应加强对定增市场的监管力度。

随着多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因参与定增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等被证监会重罚,定增市场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记者调查发现,上市公司定增背后存在诸多套路,如融券套利、保底协议等,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定增市场玄机重重

定增,即定向增发,通常面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多为机构和大股东。定增的特点在于发行价往往较市场价有一定折扣,一般在10%到30%之间。然而,部分机构为了避免解禁后股价跌破定增价导致的亏损,采取了定增融券套利策略。

据了解,过去几年,通过高折价定增再借助转融券进行套利,在定增市场已是公开的秘密。具体操作方法是:机构确定参与某公司定增后,先通过转融券向大股东等借券,在定增前后在二级市场卖出同样数量的股票,定增股解禁后再将股票还给大股东。这样一来,无论股价是否跌破定增价,参与方均可盈利。

以某公司为例,若股价为10元,机构以八折即8元的定增价参与1000万股定增,并从大股东处借来1000万股以10元价格融券卖出,即可提前锁定利润。半年后定增股解禁,即使股价跌破定增价,机构将定增股还给大股东,仍可实现无风险套利。

融券套利特征明显

涉嫌定增融券套利的案例大多具有以下特征:在定增前后原始股东开展转融券,融券余量、融券余额激增,而定增解禁后不久融券余额、融券余量均快速回落。以某资源股为例,公司去年6月下旬完成定增,7月中旬公司股东宣布参与转融券业务,定增股7月下旬上市。在定增前后,公司融券余额与融券余量激增,定增解禁后一周则快速回落。

此外,部分机构在参与定增时还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签订兜底协议,即要求大股东承担“保本保收益”的义务,通过现金补偿、回购股份等方式实现对投资方的保障。然而,保底协议扰乱了资本市场的定价和股权融资功能,妨害了公平公正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已印发通知指出,对于投资方与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等订立的“定增保底”性质条款,人民法院应依法认定该条款无效。

除了融券套利和保底协议外,部分上市公司在定增过程中还存在其他违规行为。如上市公司在定增前刻意打压股价,以利于参与方低价参与定增;还有的在定增解禁前后有意推出高送转、大订单等利好消息,配合参与方高位出货。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定增市场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监管层应加强对定增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各种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同时,投资者也应提高警惕,理性参与定增市场。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内容有删减,旨在保持与原文字数相近并符合SEO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