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正式发布
AI导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至2027年,中国乡村将实现全面振兴的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将迈上新的台阶,进一步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规划》强调,要衔接推进脱贫地区的全面振兴,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加强防止返贫的监测工作,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现象。同时,加快补齐脱贫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优先布局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设施,推动帮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成长性和强带动力的帮扶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消费帮扶,完善脱贫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和分享收益的机制。此外,还将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推进携手促振兴行动,鼓励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脱贫地区共兴产业,推动帮扶政策体系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方向转换。
《规划》还着重提出,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水平,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双管齐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保持在14.5亿亩左右。为此,将组织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推动粮食产能稳步达到1.4万亿斤的水平。同时,深入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此外,还将落实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加强糖料、天然橡胶基地建设,健全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统筹做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工作,完善储备体系和制度建设,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优化生猪、棉花、食糖市场调控机制,加强应急保供能力建设。
在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方面,《规划》提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落实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实施差异化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同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强化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合理安排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稳定的协作关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