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未来规划
AI导读:
上海在2024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增强,经济运行持续回升,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未来,上海将以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为路径,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增进民生福祉,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上海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加速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与经济下行压力。
当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如何?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及举措又有哪些?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近日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提问:过去一年,上海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和亮点?
龚正市长回答:上海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增强。上海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全力落实“五个中心”建设使命。在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方面,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突破5万亿元大关,位居全球中心城市前列。国际金融中心方面,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650万亿元,同比增长8.2%,位居世界前列。国际贸易中心方面,上海口岸贸易总额达11.07万亿元,增长3.9%,蝉联全球口岸贸易城市榜首。国际航运中心方面,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6万标准箱,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和旅客吞吐量分别达420.6万吨和1.25亿人次,排名跃升至世界第二和第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9件,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第五。
二是经济运行持续回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达44%左右,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约5%。
三是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7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约175亿美元(约合1243亿元人民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30家,累计达到1016家和591家。
记者提问: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五周年。上海在践行这一理念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龚正市长回答:上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果。2024年,上海民生福祉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万元,增长4.2%;城镇新增就业62.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4.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5%,提高0.8个百分点;新增公园141座,累计达到973座,为“十四五”末建成千座公园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上海将以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为路径,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新格局。二是加快城市更新,重点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实施商务楼宇更新提升行动,推动桃浦、北外滩、杨浦滨江等区域转型发展。三是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建成千座公园,打造美丽、可持续的生态之城。四是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打造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五是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指挥机制,提升极端情况下的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同时,上海将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不断提升城乡群众生活品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进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一是加大力度促进就业增收,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以上。二是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聚焦养老、托幼、教育、医疗等领域,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三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确保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
记者提问: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如何规划未来发展?
龚正市长回答:新的一年,上海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将统一思想和行动,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实干为先,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上海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我们将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协同落实稳增长政策,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具体措施包括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外贸稳量提质等,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
二是以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将增强国际经济中心核心功能,完善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体系,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提升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
三是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我们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高市场准入水平,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内容有所增删调整以符合SEO优化需求。)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