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转债市场近期受多重因素影响,多家公司调整转债转股价格,加速转股进程。今年转债退出方式发生变化,到期赎回数量和占比上升,强赎退出数量和比例下降。正股市场表现不佳等因素导致转债退出新变化,企业面临更大资金压力。

在转债期限逼近、市场行情疲软等多重因素交织下,近期多家企业纷纷调整可转债的转股价格,旨在加速转债触发提前赎回条件,进而推动转股进程,以此缓解公司本息偿还的财务压力。

尽管企业采取了上述措施,但今年转债市场退出情况却呈现出新趋势:到期赎回数量和占比持续攀升,而强赎退出数量和比例则有所下滑。正股市场表现不佳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转债退出的复杂性。此外,蓝盾转债、搜特转债、鸿达转债等相继退市,正股退市连带转债退市的现象亦备受市场瞩目。

可转债的退出路径多样,包括转股、提前赎回、回售及到期兑付四种主要方式,这些方式不仅映射出当前权益市场的动态,还揭示了投资方与发行方在资金运作上的不同逻辑。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几年,随着转债集中到期压力增大,上市公司下调转股价格的情况或将更为普遍,但投资者需密切关注转债发行主体的信用状况。

近年来,转债退出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回顾2019至2022年,提前赎回曾是转债退出的主流方式。然而,自2023年以来,到期赎回转债的数量显著增加,占比持续上升。同时,因正股退市或重组导致的转债退出案例亦有所增多,转债市场退出方式日趋多元化。

在提前赎回概率降低的背景下,转债的时间价值受到冲击,进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资金状况和转债市场的估值。数据显示,2019年提前赎回退出的转债占比高达95%,而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已降至70.69%。2024年以来,截至5月30日,提前赎回退出的转债占比更是大幅降至57.14%。

值得注意的是,除提前赎回和到期赎回外,因正股退市或重组而引发的转债退出案例也在不断增加。蓝盾转债、搜特转债、鸿达转债等随正股一同退市,而正邦转债、全筑转债则因公司破产重组,转债最终按普通债权清偿方案进行偿付。

对于到期赎回转债数量上升、强赎退出比例下降的现象,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归因于近年来权益市场表现疲软,转债难以突破强赎条件。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表示,转债市场多元化的退出方式反映了发行人在选择退出路径时的多重考量。若强赎对发行人影响较小,且未转股比例低、稀释效应弱,或大股东未持券、质押率较低,则发行人选择强赎退市的概率更高。

转债到期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压力构成严峻考验。近年来,随着定增等融资方式收紧,发行可转债已成为A股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途径。然而,在“融资和再融资强监管”的背景下,转债供给规模明显缩减。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发行上市的转债数量及规模均远低于往年。随着转债存续期限的临近,若转债仍未提前赎回退出,将导致到期兑付的概率增大。

据统计,未来几年到期的转债中,金融板块占比较大。若后期转债市场提前赎回退出比例仍不高,上市公司将面临更大的转债到期偿付本息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企业需尽早谋划,通过股票增发、新发可转债或寻求长期投资者购入转债完成转股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

随着转债到期时间的临近和正股市场的持续疲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主动下调转股价的案例明显增多。这背后反映了上市公司希望投资者转股的强烈意愿。据不完全统计,5月以来已有19家公司提议下调转股价。通过调整转股价,上市公司旨在提高投资者转股积极性,从而减轻赎回压力。

业内专家指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修正转股价格、引入战略投资者增持转债并溢价转股等方式提高投资者转股意愿。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避免大额转债到期可能造成的流动性冲击,还能为战略投资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增持方式,实现发行人与战略投资者的双赢。

尽管目前强赎退出比例有所下降,但业内普遍认为强赎退市仍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在转债集中到期和强赎压力的双重挑战下,多数转债选择下调转股价以寻求转机。然而,也有部分公司在满足下调条件时选择“按兵不动”,这反映了企业在面对转债退出抉择时的复杂考量。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