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资本补充热度不减,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获批发行资本工具,二永债发行规模超6000亿元。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渐显,核心一级资本缺血严重。未来,银行需内外源资本补充双向发力,提升盈利能力并优化业务结构,以增厚资本安全垫。

  银行资本补充热情持续高涨。近日,华夏银行、广东南海农商银行和广州农商银行相继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工具,为银行资本金注入新活力。据统计,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二永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发行规模已超过600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显示出银行业在资本补充方面的迫切需求。

  资本是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基石,不仅关乎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还直接影响到银行业务的拓展和创新空间。在资本消耗加快和监管要求趋严的背景下,银行资本充足压力日益凸显,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已逼近监管红线。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银行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存贷利差收窄,内源性资本补充难度加大,未来需内外源资本补充双向发力。

  多渠道融资“补血”

  面对资本压力,银行纷纷采取多渠道融资策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披露的批复显示,华夏银行、广州农商银行和广东南海农商银行均获批发行资本工具,额度分别为800亿元、120亿元和30亿元。这些资本工具将主要用于补充银行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

  据统计,截至5月28日,今年已有十余家银行获批发行资本工具,显示出银行业在资本补充方面的积极态度。此外,发债也成为银行资本补充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已发行34只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发行规模超过6000亿元,其中不乏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身影。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难题

  尽管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有所改善,但中小银行仍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06%,但部分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接近监管红线。同时,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银行资本补充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挑战。

  中小银行在资本补充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由于规模、财务状况等限制,中小银行难以通过IPO、配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内源性资本补充渠道有限,利润转增空间缩小。因此,中小银行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方式,如发行二永债等。

  核心一级资本“缺血”严重

  在资本消耗与监管要求的双重压力下,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缺血”现象日益严重。部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降至9%以下,接近监管红线。这不仅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还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敞口。

  利润转增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随着银行净息差收窄,利润转增空间有限。因此,银行需要寻求更多外源性资本补充方式,如可转债转股、引进合格股东增资扩股等。

  双向综合发力增厚资本安全垫

  面对资本补充压力,银行需要双向综合发力,既要提升盈利能力,又要借助外源渠道补充资本。对于大型银行而言,由于其规模和资本实力较强,更容易通过IPO、配股等方式筹集资金。而中小银行则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如适当调整股东资质要求、简化审批流程等。

  此外,银行还应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降低资本消耗。同时,利用区域优势、客户特点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提升综合竞争力。

  综上所述,银行资本补充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内外源资本补充双向发力。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将更加多元化,为银行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