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探讨了AI手机热潮下,其智能功能是否真的物有所值,以及这些功能背后所需的大量数据支撑是否会对用户隐私构成威胁。同时,文章还分析了隐私政策的复杂性、无障碍权限的滥用风险以及智能体是否会左右用户选择等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俊,实习生崔嘉豪、袁清渠 北京报道

自去年以来,AI技术成为手机市场的新卖点,多款主打AI功能的手机相继问世。今年1月20日起,全国各地更是推出了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政策,每件手机最高补贴500元,进一步推动了换机市场的热潮。然而,AI手机的“智能”功能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其背后的技术革新是实质性的突破,还是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所需的大量数据支撑是否会对用户隐私构成威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OPPO Find X8、vivo X200、荣耀Magic 7、小米14等多款AI手机进行了实测,以揭示AI手机的真实面目。

一、AI手机的“智能”之谜

春节期间,手机店内人头攒动,不少消费者前来体验AI手机的新功能。店员们也热情地向顾客介绍新上市的AI手机的各种功能。AI大模型不仅走进了消费市场,更开始渗透进公众心智。从一键问屏到AI修图,再到电话助手,AI手机标榜的“智能”功能无一不指向提高生活效率的工具属性。

然而,要实现这些功能,首先需要收集大量个人数据以及屏幕信息。例如,OPPO的“一圈即问”功能需要识别屏幕上的所有信息才能提供准确答案;vivo的通话助手则需上传通话内容到云端分析,才能生成文字摘要。此外,智能体的加入更是这轮技术迭代的核心亮点。荣耀Magic 7发布会上,原CEO赵明通过YOYO智能体演示了点咖啡的全过程,展现了智能体从选择到支付的全流程自动化。

智能体如同手机的“管家”,通过“语义理解+任务执行”的工作流程,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vivo与百度合作,通过语义理解技术,能够识别用户的指令、会话、地理位置等信息,并根据用户正在使用的应用状态收集相关信息。在执行命令阶段,行业主流方案包括“屏幕识别+模拟点击”和“屏幕识别+意图框架执行官方接口(或类API)调用”。其中,“屏幕识别+模拟点击”方案更为通用,能够读取屏幕信息并模拟用户操作,实现一句话完成点外卖、订票等功能。

未来,智能体将如同超级英雄故事中的贾维斯或阿弗雷德,走近用户、理解用户,预测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情感共鸣,为商业拓宽边界。市场预测显示,到2030年,全球AI智能体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激增至47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4.8%。

然而,这一切便利的背后,是对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手机厂商为此需要嵌入“智能加强”等功能,如荣耀YOYO的“个人记忆”会收集日程信息、交易信息等;小布的意图感知服务会收集位置信息、应用使用信息等。隐私保护成为商业故事的起点,若隐私保护不到位,将直接影响用户的信任度。

二、隐私政策的复杂性

在实测多款AI手机后,记者发现隐私政策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为了满足监管要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大App已推出简略版隐私政策,提供清晰的数据流向指南。然而,在AI时代,手机厂商既是功能聚合的中心,也是数据流转的节点,隐私政策变得更加细密而难以解读。

每项AI功能下几乎都有单独的隐私政策,如同不同的App负责不同模块,衍生出多个说明文档。这种“分工明确”的隐私条款一方面体现了厂商对数据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却让消费者稍不留神就陷入信息迷宫,难以真正了解自己的数据被如何收集与使用。更令人担忧的是,手机厂商是否“挂着羊头卖狗肉”,更加难以辨明。

本轮AI手机的突破在于大模型进入手机,让AI和终端融合。端侧AI具备实时性和低延时性,用户大部分数据处理均在本地完成。然而,现实中国内AI手机的许多功能依然高度依赖云侧处理。一旦数据上传云端,隐私泄露的风险成倍增加。尽管厂商强调采取优先本地化(端侧)处理+加密上传云端处理的措施,但数据上云确实放大了数据隐私保护的风险。

三、无障碍权限的滥用风险

AI手机的一句话响应功能大多依靠“识屏+模拟点击”路线,背后的技术逻辑大概是开启“无障碍权限”。这引发了更深的问题。无障碍权限本身是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支持,但这些年却成为不少厂商钻空子的切入口,成为绕过用户授权的隐秘通道。

在实测中,记者发现OPPO、vivo、荣耀等手机的隐私政策里,关于无障碍权限的说明均不够清晰。比如荣耀在其“荣耀AI·基础服务”中的情景感知功能中提及会动态借助系统的无障碍功能,但哪些具体操作用到无障碍功能未做说明。相比之下,OPPO的小布识屏隐私政策则稍显清晰,提到该功能会调用无障碍权限用于防误触和朗读文章,但未要求用户在开启权限时进行明确授权。

四、智能体:服务用户还是左右用户?

AI手机智能体模拟人进行操作、使用第三方App,意味着调用App的权限握在了智能体手中。这引发了关于智能体是否会左右用户选择的担忧。实测中,不同手机智能体的决策逻辑存在明显差异,这种行为模式或依赖厂商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因此可能暗藏对用户选择的“无形引导”。

随着智能体逐渐渗透到更多复杂场景,对用户数据的依赖也将进一步加剧。隐私政策、操作权限、用户意志……这些看似分散和遥远的概念,未来可能交织成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命题。AI手机开启了智能终端的新篇章,也给整个行业留下诸多亟待解答的问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