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稳粮价:政策调控、企业参与与进口管理并重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如何从政策调控、企业参与和进口管理等多维度出发,全面优化粮食稳价调控机制,确保粮食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促进经济稳健复苏。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确保粮食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促进经济稳健复苏的重要支撑。为此,需从政策调控、企业参与、进口管理等多维度出发,全面优化粮食稳价调控机制,高效统筹粮食收购与市场调控工作,积极应对粮食价格下行压力。
随着新春佳节的临近,民众对粮食的数量、品种、质量及价格稳定性给予了高度关注。为此,我们应秉持底线思维与极限思维,强化粮食收购与市场调控的协同性,完善粮食进口与生产协调机制,推动粮食产业蓬勃发展,确保粮食价格稳定合理,为农民顺畅售粮创造有利条件,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坚实支撑。
自去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这主要归因于粮食丰收与需求疲软导致的阶段性供求失衡。同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也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了影响。粮食价格过低,将直接影响农民的种粮收益,进而削弱其种粮积极性。因此,完善粮食稳价调控机制,统筹粮食收购与市场调控,积极应对粮食价格下行压力,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在政策层面,需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发挥政策性收储的支撑作用,提高粮食稳价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加大储备粮收储轮换力度、高效落实储备增储任务以及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等措施,有效发挥储备轮换市场的引领带动作用,为稻谷等粮食价格提供有力支撑。
在企业层面,大型粮食骨干企业作为粮食流通的主力军和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载体,应继续强化责任担当,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安排收购活动,活跃市场购销,不断释放积极信号,促进市场预期稳定向好。中储粮集团、中粮集团等企业在新季秋粮上市以来积极入市收购,为解决农民售粮问题、促进粮食顺畅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进口方面,需完善粮食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精准把握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避免粮食进口规模过大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近年来,我国已构建起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互补协调配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虽然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但饲料粮供需仍存在缺口,每年仍需大量进口粮食以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控制粮食进口规模是有效应对当前国内粮食供应压力的策略之一。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同比减少2.3%。
此外,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是畅通粮食产销循环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树立优粮优价导向,形成优粮优购收储格局。各地充分发挥粮食加工引擎作用,拉长粮食产业链,深挖粮食产业价值,不断提升粮食附加值。同时,因地制宜举办形式多样的产销洽谈活动,加强产销衔接和农企对接,促进粮食跨区域高效顺畅流通。
最后,良好的市场秩序对于稳定粮价至关重要。在一系列收储调控政策支持下,国内粮食市场已呈现企稳回升态势。面对粮食行业存在的恶性价格竞争现象,应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涉粮违法违规行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