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介绍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推出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减轻处罚等项目清单,以及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相关政策。文章还分析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带来的积极效应,并列举了浙江、海南、上海等地的成功案例。同时,也强调了相关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不能当“甩手掌柜”,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在探索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时,解决经营主体的实际问题成为了关键切入点。近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透露,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采取积极措施,截至2024年底,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推出的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减轻处罚项目清单累计高达3952项,依据这些清单办理的减罚免罚案件数量更是突破了21万大关。

这组数据深刻反映了国家对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决心。此前,部分地方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随意检查等问题,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沉重负担。据司法部发布的行政执法监督典型案例显示,有企业反映其每年需接受上百次检查,其中2021年更是达到了326次,接待检查人员5344人次,这种“车轮战”式的检查让企业不堪重负。

为了回应企业的期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新年伊始,相关政策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对涉企行政检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发布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禁止各地区利用行政、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侵害经营主体权益。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不仅为企业减轻了负担,更带来了诸多积极效应。企业能够卸下重担,更加专注于研发创新、生产制造、服务提升等关键环节,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于相关部门而言,科学监管的引入有助于引导企业自觉遵纪守法,推动市场竞争公平有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此外,涉企行政检查的到位而不越界,还有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浙江利用数字技术实施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企业的干扰。海南则实施了“预约制”管理,统筹监测涉企检查、调研等活动,并赋予企业拒绝不合理调研的权利。上海则出台了措施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行“综合查一次”制度,确保同一行政执法主体对同一检查对象实施的多项检查能够合并进行。

然而,相关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对于那些群众反映强烈、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突出违法行为,必须坚决打击、严惩不贷。同时,如何在服务企业上做到“有求必应”,也考验着各地的治理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专注于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在“加”与“减”的实践中,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才能让广大经营主体发展得更安心、更舒心。

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图片

(中国经济网供稿,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