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各地两会召开,2025年财政预算报告陆续公布。多地将优化支出结构,组合使用政策工具,加大对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多地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消费潜力释放。此外,还积极争取中央增量政策资金,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提振内需。

随着全国各地两会紧锣密鼓地召开,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预算草案报告相继出炉。2025年,众多地方政府将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加大对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力求实现更为显著的成效。

从各地2025年财政支出的规划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依然是首要任务。山东省级重点项目支出高达4414.23亿元,其中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资金占比最大,达到1116.39亿元。湖南省则积极探索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民生事业,计划通过缩减其他开支,确保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领域的投入稳定在70%以上。

同时,“提振消费”成为多地2025年财政预算中的高频词。多地政府计划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通过加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供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例如,河南省将投入2.5亿元省级服务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现代物流、平台经济、“两业融合”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河北省则安排16.7亿元省级配套资金,用于落实“两新”扩围等增量政策,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天津市则提出实施消费专项行动,扩大健康、养老、托幼、数字等服务消费,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消费。

此外,多地政府还表示将积极争取中央增量政策资金,如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以更加精准地实施“两新”“两重”政策。同时,充分利用专项债等政策工具,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提振内需。例如,北京市财政局将发挥政府专项债务融资成本低的优势,拓展专项债券使用领域,支持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发展;河南省财政厅则强化“项目为王”导向,统筹各类资金,支持深入推进“两重”等项目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指出,2025年,地方财政应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提振消费、改善民生,同时以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政策工具为抓手,撬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因地制宜发展好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量的适度扩张与质的有效提升。

回顾2024年各地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民生、科技等关键领域的支出得到了有力保障。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8396.5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八成以上。江苏省级教育、科技支出分别增长7.6%、23.7%,并设立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制造强省专项资金共65.5亿元,以保障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各地财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例如,天津市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全年压减非必要支出87.6亿元;湖南省则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省级累计收回低效无效资金167亿元,为保障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更多财力支持。白彦锋教授表示,2024年各地财政明显加大了以零基预算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财政改革力度,通过深化财政科学管理,大幅加强对各类财政资源的统筹,为年度社会经济目标的圆满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xxx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