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出炉:分类推进与培育现代乡村产业
AI导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为乡村未来的发展蓝图提供了明确指导。
《规划》设定了清晰的目标:至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需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步入新阶段;至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农业现代化基本达成,农村将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深入解读发现,《规划》围绕优化城乡发展布局、加速现代农业转型、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乡村人才培养及繁荣乡村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规划》倡导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明确了村庄分类标准,并据此设定发展目标。集聚提升类村庄将强化产业发展,并升级基础设施;城郊融合类村庄将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特色保护类村庄将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与公共环境;搬迁撤并类村庄将有序实施搬迁,确保民生保障、就业增收与生态保护等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短期内难以明确分类的村庄,《规划》建议给予充分的观察与论证时间,确保基本民生需求得到满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早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就提出了四类村庄的分类发展思路。此次《规划》的新亮点在于,针对短期内难以判断的村庄,提出了“留足观察和论证时间”,有助于避免盲目决策。
李国祥强调,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提高投资效益的背景下,《规划》的村庄分类策略尤为重要。对于人口外流严重的农村,投资需谨慎,特别是针对“短期内难以判断的村庄”,应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论证,确保投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此外,村庄分类不仅考虑了人口因素,还结合了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考量,确保了分类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培育现代乡村产业
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规划》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及乡村服务业。
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表示,“现代乡村产业”是一个涵盖乡村经济各层面的系统性概念,其核心在于推动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转型。
现代乡村产业具有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协同及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在产业多元化方面,现代乡村产业不仅限于传统的种养业,还包括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及服务业,有助于提升乡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现代乡村产业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并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现代乡村产业强调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推广,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协同,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通过电商、物流等现代流通手段拓展市场。
杨建国认为,现代乡村产业的核心在于提升产业的多样性、创新性、绿色性和可持续性,推动农业与非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多维度着手培育现代乡村产业
为培育现代乡村产业,杨建国建议从科技创新、产业多元化、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着手,同时注重生态环保、产业链协同和政策支持。
在加强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提升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化农业设施,以提高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交通便利性和农产品的运输效率。
在加快农业与科技融合方面,应推广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创新农业种植技术,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在发展乡村多元化产业方面,应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旅游项目,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乡村服务业,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
在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方面,应帮助乡村企业打造和推广地方特色品牌,开拓电商平台销售,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