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势头强劲,eVTOL试点引领未来发展
AI导读: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生产力代表,发展势头强劲。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六城市开展eVTOL试点。低空经济需解决技术、市场需求、空域管理等问题。文章深入探讨了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过去一年,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生产力的代表,其发展势头强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的统筹规划。合肥、杭州、深圳等六个城市率先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政策的支持,还需要解决技术瓶颈、市场需求、空域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当前,低空经济在物流、旅游、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万亿元级别。
然而,高昂的服务价格限制了低空经济的市场需求,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因此,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降低成本,成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专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沈映春,对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国一盘棋,共促低空经济发展
21世纪: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对低空经济意味着什么?
沈映春:低空经济发展司的成立意味着低空经济将获得更加系统、全面的政策支持。该机构将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低空经济的创新和产业培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产业发展层面看,这将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在监管和市场秩序维护方面,低空经济发展司将严守安全底线,加快完善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低空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21财经: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对eVTOL发展有何意义?
沈映春: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政策利好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人才和技术支持,推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航空器制造产业链。同时,低空经济将带动低空物流、低空游览等组合业态的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地方就业压力。然而,这也对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空域开放成为必然。六个城市采取先试点的方式是合理的,将为低空经济的进一步推广积累经验。
21世纪:如何解决低空经济服务价格高昂的问题?
沈映春: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企业层面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二是精准定位消费群体,如针对急、快、贵、险等市场需求发展低空物流,满足高收入、发烧友等特定群体的消费。政府可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公众对低空经济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提高空域利用率,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21财经:为何将空域限制在600米以下?这一高度是否满足需求?
沈映春:600米以下空域被列为试点城市低空空域是谨慎的稳步推进。当前我国主要利用的是1000米以下的空域,而无人机的飞行活动大多集中在600米以下的高度。此外,网络的信号覆盖也是一大原因。试点城市地势平坦,600米能覆盖大多数建筑物的最高高度,是理想的空域高度。深圳、南京等城市正在加强600米以下低空网络覆盖,以支撑低空经济创新应用场景落地。
21财经:如何提高空域资源利用率?
沈映春:空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应加快空域管理改革,推动实施空域分类标准,在保障运营安全与国防安全的同时推动空域商业化。应完善低空空域运营服务体系,优化飞行服务,提高地面控制系统实时获取低空空域情报及天气条件的能力。此外,应制定高效合理的通航空域飞行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eVTOL企业需注重资金链稳定性
21财经:eVTOL是否面临淘汰赛?哪些企业更有机会?
沈映春:eVTOL行业涉及多个关键技术领域,技术迭代速度快,竞争激烈。只有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整合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如吉利、小鹏等企业凭借在汽车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资源积极布局eVTOL领域。
21财经:德国两家eVTOL企业申请破产对中国企业有何启示?
沈映春:德国Volocopter和Lilium的破产重组对中国企业有以下启示:企业应注重资金链的稳定性,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技术研发对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明确商业模式和盈利路径;与产业链上相关企业、机构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协同发展。
21财经:低空经济的合理时间表是怎样的?
沈映春:短期内,应加快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关键技术,加强5G-A、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中期来看,需进一步技术攻关,拓展应用场景,扩大市场规模。长期来看,应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低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从产业链角度看,eVTOL在能源系统、飞控系统和动力系统等环节仍面临挑战。未来,能源和动力系统的航空级突破以及飞控和航电系统的国产替代将成为eVTOL产业链发展的重中之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