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债券融资降温,普通公司债、次级公司债成新宠
AI导读:
今年以来,券商债券融资明显降温,获批和已发债券规模双双下降。同时,券商融资方式也在变化,普通公司债和次级公司债成为新偏好。券商需调整业务规模,审慎开展高资本消耗型业务。
相较于前两年券商债券融资的大手笔“补血”态势,今年券商债券融资明显降温。据统计,截至8月15日,获批和已发债券规模双双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8.38%和28.5%。与此同时,券商的融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普通公司债和次级公司债正逐步取代短期融资券和永续次级债,成为券商新的偏好。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已有20家上市券商获批发行债券,合计拟发债规模为339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00亿元下降8.38%。其中,头部券商如申万宏源、中国银河、海通证券等的拟发债规模均未超过200亿元,中小券商如国联证券、西部证券等的拟发债规模也未超过180亿元。同时,今年申请发债的中小券商数量明显增多,且获批次数也变多。
在已发债券方面,规模同样呈现下降趋势。截至8月15日,共有65家券商合计发行350只境内债,规模合计6096.77亿元,同比下降28.5%。这一数据表明,券商债券融资的降温趋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券商的融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普通公司债和次级公司债已成为券商发债的首选方式,而此前火热的短期融资券和永续次级债则数量较少。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券商公司债由证监会审批,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与交易,发行期限较为灵活,且可以满足券商补充营运资金、偿还到期债务、优化债务结构等需求。
此外,券商发债融资的主要用途也值得关注。记者梳理多家上市券商发布的公开发债募集说明书发现,券商发债融资主要用于偿还公司到期债务、补充流动资金、支持公司日常运营及业务发展等。其中,“借新还旧”是主要投向。
从券商境内存量债券规模来看,截至7月22日,74家券商境内存量债券规模为2.56万亿元。其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等头部券商的境内存债规模居于前列。然而,尽管券商债券融资规模庞大,但受政策、市场环境等影响,券商再融资受限将延续。
今年以来,证监会已多次就严格监管券商再融资表态。相关政策明确要求券商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和时机,严格规范资金用途,聚焦主责主业,审慎开展高资本消耗型业务。因此,预计短期内券商再融资受限的情况将持续存在。
在监管政策趋严的背景下,券商需要不断调整自营、两融等重资本业务规模,并审慎开展衍生品业务。同时,对于大型券商而言,在股权融资受限的情况下,兼并同业或将成为提升业务规模的可选路径之一。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