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股退市企业数量创新高,2025年退市风险依然严峻
AI导读:
2024年A股退市企业数量达到52家,创历史新高。随着退市制度的深入实施,资本市场加速换血,退市进入常规化。2025年退市风险依然严峻,已有25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可能被终止上市的公告。
2024年,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退市机制步入常规化轨道,监管力度显著增强,全年共有52家A股企业黯然离场,标志着市场优胜劣汰进程的加速。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监管层对提升资本市场质量的坚定决心,也预示着市场生态的持续优化。
年初,贵州省人民政府率先行动,发布了《贵州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能救早救”的原则,旨在及时化解存在退市风险企业的隐患。值得注意的是,“能救早救”这一表述首次出现在地方政府政策文件中,凸显了贵州省在解决上市公司突出问题上的积极态度与决心。
进入4月,新“国九条”的出台进一步强调了深化退市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指出要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和多元化退出渠道,优化市场环境,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有效减少“僵尸企业”和不良企业的存在。同期,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沪深交易所也相应修订并完善了相关退市规则,为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最新退市制度的深入实施,2024年资本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换血高潮,退市逐渐成为市场常态。全年A股退市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52家。步入2025年,退市风险警报依然高悬,截至1月21日晚间,已有25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可能被终止上市的公告,其中*ST博讯、*ST美讯因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条件,已提前步入退市行列。
面对退市新规的全面实施,市场各方高度关注上市公司退市的主要原因及高风险企业名单。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综合整理的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退市的52家企业中,电力设备行业以6家企业退市位居首位,房地产和纺织服装行业紧随其后,分别有5家企业退市。此外,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退市企业覆盖了21个行业,占比高达68%。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退市案例中首次出现了市值不达标退市的情况,且面值退市现象频发,占比超过七成。根据交易所最新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面临的强制退市风险包括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和重大违法类等多种情形。其中,交易类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无退市整理期,而其他类型强制退市则设有退市整理期。
具体来看,2024年因触发交易类强制退市条件而退市的企业高达39家,其中38家为面值退市,即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此外,*ST深天因连续20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市值均低于3亿元而终止上市,成为A股市场首家因市值不达标而退市的企业。同时,财务类退市指标的提高也导致因营业收入问题退市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2024年共有10家企业因此被强制退市。
在重大违法退市方面,新海退和*ST博天因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等严重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而被强制退市。此外,*ST亚星则成为2024年退市新规后首家主动申请退市的企业。这些案例不仅彰显了监管层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也提醒市场各方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
展望2025年,A股市场退市风险依然严峻。年初以来,已有25家企业发布了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其中涉及交易类强制退市风险的企业占比颇高。从行业分布来看,医药生物行业成为退市风险企业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此外,多家企业还同时面临财务类、规范类等多种退市风险预警。
针对退市风险预警频发的现状,证监会发言人表示,被实施*ST的公司并不意味着都会退市,这些公司仍有一年时间可以改善经营、提高质量、化解退市风险。同时,新规中新增的分红风险警示也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推动提升上市公司分红主动性,增强投资者回报。
随着沪深京交易所全面施行新的退市规则,中国资本市场在退市制度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未来,预计将有更多企业因无法满足市场要求而退出资本市场,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市场生态、提升整体质量,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清晰和透明的投资环境。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