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新年伊始,多地公布医疗卫生领域重点投资计划,加速医疗卫生资源扩容,打造区域医学高地。同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文章还探讨了医疗基建扩容下的隐忧及解决方案。

新年伊始,全国各地纷纷公布年度重点投资计划和重点民生实事,医疗卫生领域的优质资源扩容成为多地布局的重点。各省积极扩大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规模,建设新院区、新增床位,旨在打造区域医学高地,为地方赢得更多的医生和生物医药资源。

在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的背景下,这一举措对于中西部、东北地区及其他省域内人口较多城市尤为重要,是实现“大病不出省”的关键。然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已达1017.4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至7.23张,这一数值远超欧美多国。相比之下,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数量却相对较低,分别为每千人口3.40人和4人。

公立医院负债问题和运营压力日益凸显,地方财政补贴略显乏力,优质资源区域均等化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仍存在“跨省异地就医”现象。对此,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强调,要坚决杜绝盲目扩大规模、举债建设,避免资源过度集聚,削弱服务可及性。下一步,将通过机制性安排巩固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对市县医院的带动提升,推动上级医疗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

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多地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即“双中心”)以及高水平医院的步伐并未放缓。数据显示,我国已建设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开展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设置11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全国诊疗人次逐年上涨的情况下跨省和跨区域就医稳中有降。然而,各地医疗资源差距仍然显著,中西部地区和非省会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弱。

今年,中西部省份将加快补足优质医疗资源的短板,而东部多省份也将继续加大对“双中心”和大三甲医院的资源投入。例如,云南省将建好18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和4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将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深圳市则计划新增更多医疗卫生床位,并投入巨额财政经费用于卫生健康。

北京市也发布了2025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计划,涉及约1.4万亿元投资额,其中包括建设多个区域医疗中心和新院区。然而,专家指出,我国每千人床位数已远超欧美多国,且仍在逆势增多,这势必带来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和过度医疗。因此,应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变量,对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的数量、床位、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要有刚性约束。

为实现公立医院床位规模的“加减并举”,专家建议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应避免资源过度集聚,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基层为重点。对于已存在富余床位数的城市和医院,应积极寻求转型,如将部分存量床位转化为养老、安宁服务和临终关怀等床位。同时,应推动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广东等地提出加强公立医院成本管理与控制评价,实施病房改造提升行动;上海则提出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加强养老与医护床位联动衔接。此外,各地还在推动医疗联合体内的患者诊疗接续性,实现医疗信息和资源的互通共享,有序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互认机构和区域范围。北京市将新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并提前向基层投放门诊预约号源;湖南、上海等地也在拓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项目清单。

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各省份互认项目均超过90项,并计划到2025年底,全国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将超过200项。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患者负担,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经润色改写及SEO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