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并购重组活跃,央地国企引领新潮流
AI导读:
A股市场并购重组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央地国企主导多起战略性重组,硬科技企业并购获政策包容,监管审核节奏加快,市场预期明朗。
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正步入新一轮的活跃周期。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从中国证监会了解到的信息,自2024年5月以来,A股市场已有4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其中7单发股类重组更是已经提交至证监会进行注册。
进入9月,并购重组市场更是高潮迭起,一系列战略性重组案例纷至沓来,包括中国五矿拟入主盐湖股份、中国船舶拟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国泰君安拟吸收合并海通证券等。与前几轮并购潮相比,当前并购重组市场展现出了一系列新特点:央地国企率先进行整合,上市公司间的吸收合并趋势明显;“硬科技”企业在政策上获得了更多支持,创新方案层出不穷;监管审核节奏显著加快,市场预期趋于明朗。
市场各方并购的主线已从过去的“炒壳”、玩概念转变为追求高质量发展。并购已成为上市公司提升竞争力、优化产业链、改善资本市场生态的重要手段。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和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A股市场的并购重组活动有望继续保持活跃态势。
央地国企引领并购整合新潮流
与2015年民企主导的并购潮不同,今年市场上的大手笔并购主要由央地国企主导。年内已有多起重磅案例,如广晟有色实控人变更为中国稀土集团,华润集团拟超百亿元入主长电科技等。央地国企通过并购整合,可以在业务和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和运营质量。
以昊华科技收购中化蓝天100%股权为例,此次收购有助于昊华科技在氟化工领域实现业务协同和优势互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实力。
当前,上市公司间的收购已从过去的控制权转让转变为吸收合并。吸收合并可以直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释放协同效应。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被吸收合并方最终将取消上市地位,有助于优化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结构。
这一系列新变化背后,反映了市场内在逻辑的升级:从过去的重“量”转变为重“质”。今年央地国企主导的并购交易更加注重上市公司质量和产业链提质增效。
“硬科技”企业并购更具包容性
除了央地国企外,“硬科技”企业在并购市场上也表现出强劲势头。多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纷纷宣布拟收购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以拓展产业链。然而,上市公司收购未盈利资产一直面临较大难度。为此,监管层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提高了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估值的包容性。
同时,“硬科技”企业在交易方案设计上也进行了创新。例如,思瑞浦通过发行可转债购买创芯微100%股权的交易,成功解决了标的估值过高的问题。这一交易方案既保护了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又满足了战略投资者的并购退出需求。
监管审核提速,市场预期明朗
随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步伐的加快,监管审核的进度也明显提速。近日,中文传媒和华亚智能的并购重组项目分别获得了证监会的注册批文。同时,并购重组项目的审核周期也在缩短。以上交所为例,今年以来3单项目从受理到上会平均用时仅为64天,约为去年平均用时的一半。
其中,普源精电的交易方案自申报至证监会注册用时仅45日,充分展示了并购重组政策对科创类企业的估值包容度。此外,针对上市公司关切的跨界并购审核尺度问题,市场预期也在不断明确。监管层从未禁止跨界并购,但对盲目跨界并购则予以从严监管。
跨界并购本身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而言,通过跨界并购可以寻找新的增长点、培养第二增长曲线。但需要注意的是,跨界并购应基于可行的业务转型和充分的资源储备,而非简单的股价炒作。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