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稳健增长,固收类产品占比高达97.33%。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个人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未来理财市场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权威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据《报告》披露,截至2024年底,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攀升至29.95万亿元,与年初相比实现了11.75%的显著增长。2024年度,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为投资者累计创造了高达7099亿元的收益,同比增长1.69%。

从产品结构层面分析,低风险偏好的环境下,固收类理财产品占比高达97.33%,成为市场绝对主力。相比之下,权益类资产规模仍然有限。对此,有券商研究机构指出,新“国九条”政策出台后,理财市场被视为潜在的权益增量机构,未来有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进一步放开发展空间。

理财市场存续规模稳健增长,影响力日益凸显

《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179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08万只,募集资金总额达到67.31万亿元。截至年底,全国范围内共有218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产品总数达到4.03万只,较年初微增1.23%;存续规模则较年初大幅增加11.75%,达到29.95万亿元。其中,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位居前列,存续产品2.43万只,存续规模26.3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9%和占全市场比例的87.85%。

国盛证券研究指出,2024年全年理财市场实现高额资金净流入,主要得益于债市利率走低利好理财产品净值,以及存款利率下调导致现金管理产品收益下行,两者共同作用吸引了大量储蓄资金流入。理财规模在大资管领域的影响力愈发显著,与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共同跻身30万亿元阵营。

展望未来,国信证券预计理财规模增长趋势将持续,但面临一定挑战。2024年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手工补息整顿带来的规模增长,而2025年的增长机遇则在于存款利率继续下行、银行理财报价吸引力增强以及母行营销支持加大。然而,理财增长也面临压力,如过去降低波动的方法策略被监管要求整改,可能影响快速申赎、最短持有期理财产品规模增长。

固收类产品占比持续攀升,权益类投资有待突破

在产品结构方面,低风险偏好促使固收类理财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达到29.15万亿元,占比高达97.33%,较年初增加0.9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混合类、权益类及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存续规模较小。此外,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达到95.69%,显示出投资者对低风险产品的偏好。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固收类产品占比高的原因在于2024年债券收益率下行,理财依靠票息加资本利得收益颇丰。然而,展望未来,随着票息下行和债券转向双向波动,固收类产品的投资回报和管理费贡献机会将减少。因此,通过增加多元资产配置和风险预算来提升潜在收益回报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理财投向权益类资产的规模仍然较少,需要政策进一步放开。新“国九条”后,理财被视为潜在权益增量机构,未来需要在优化销售面签渠道和流程、放开理财产品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等方面取得政策突破。

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个人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的收益。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1407亿元,理财公司累计创造收益5692亿元。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65%。

投资者数量方面,截至2024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1.25亿个,较年初增长9.88%。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新增1097万个,占比高达98.70%,显示出个人投资者在理财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从风险偏好角度看,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数量最多,占比33.83%。同时,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年初有所增加。

在理财产品代销方面,理财公司持续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已开业的31家理财公司中,29家已打通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此外,21家理财公司开展了直销业务,全年累计直销金额达到5050亿元。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图片信息已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