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沪市公司在分红方面展现出积极变化,包括分红覆盖率显著提升、稳定分红凸显投资价值、中期分红频次与金额创新高、绩优龙头股分红意愿强烈以及分红夯实价值投资基石等五大特征。

近年来,沪市公司在分红政策上展现出了一连串积极正面的变革。自2024年始,新“国九条”政策特别强调“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从顶层制度设计、监管引导、公司自我意识到整体投资氛围,均逐步向“投资者为本”的核心理念靠拢。在此背景下,沪市公司的分红主体范围、分红频率、分红力度、分红时间窗口以及分红形式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记者深入分析了2021年以来沪市公司分红情况的变化趋势,发现存在以下五大显著变化:第一,分红覆盖率显著提升。2023年,沪市公司分红家数达到历史新高,共计1703家公司实施了分红,总额约1.74万亿元。与2021年和2022年相比,分红家数增长了9%。从覆盖率来看,近三年符合法定分红条件且盈利(归母净利润为正)的公司中,实施现金分红的公司占比分别为81%、85%、95%,分红覆盖面显著扩大。

这一数据变化深刻揭示了沪市公司在治理结构优化、盈利模式转变以及对投资者回报重视程度提升方面的重大进展。过去,上市公司多聚焦于主业扩张,而对投资者回报关注不足。新“国九条”的出台促使以分红为核心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沪市公司开始更加重视分红,不仅愿意分红,还力求提高分红水平。

第二,稳定分红凸显长期投资价值。2023年,1258家沪市公司连续三年实施分红,较三年前增长了约40%,占沪市总数的55%,显示出沪市公司已形成稳定且持续的分红文化。据统计,805家公司连续三年分红比例超过30%,145家公司连续三年分红比例超过50%。

专业人士指出,脉冲式分红虽短期内可能提振股价,吸引市场眼球,但中长期来看,由于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投资价值大打折扣,且常伴随公司业绩波动与不确定性。因此,稳定分红在中长期更具吸引力,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和提升投资者满意度。沪市公司已稳步形成常态化现金分红机制,不少公司规划中明确表示未来分红比例不低于30%,甚至50%,如中国神华计划2025-2027年度分红比例不少于65%。

第三,中期分红频次与金额刷新纪录。2024年度,沪市中期分红呈现爆发式增长,约504家公司实施分红,总额高达5800亿元,家次和金额分别是前三年总和的2.2倍和1.2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能源、国机汽车等公司首次派发中期股息,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公司则时隔多年后再次派发。在经济稳定、公司盈利能力较强的背景下,分红有望全年持续。2024年,24家沪市公司进行多次分红,其中玲珑轮胎一季度、半年度、三季度均分红,陕西煤业、天士力等23家公司年内两次分红。春节前分红成为新趋势,预计2025年春节前约160家沪市公司将分红,派息金额超3000亿元,占同期全市场分红金额的近九成。

第四,绩优龙头股分红意愿强烈。近三年来,沪市公司分红质量显著提升,分红与盈利匹配度更高。2023年沪市分红金额较2021年增长23%,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为40.42%,较2021年增加4.5个百分点。132家公司连续三年派发现金超过10亿元,经营表现良好的公司更倾向于高比例分红,以此向市场传递公司盈利能力稳定、财务状况良好的信号,提升市场形象。2024年,绩优股、龙头股公司高分红特征尤为突出,上证50、180指数公司中期分红金额分别占沪市分红总额的63%、91%。银行、石油石化、通信等行业中期分红金额合计4123.16亿元。

第五,分红巩固价值投资基础。随着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投资者愈发关注企业中长期为股东创造回报的确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股息率成为衡量投资效率的重要指标。沪市公司中,186家公司连续三年股息率不低于3%,主要集中在银行、交通运输、基础化工、石油石化、建筑、医药生物等行业;45家公司连续三年股息率超过5%,如大秦铁路、兖矿能源、中远海控等。以186家股息率不低于3%的公司为例,自2021年1月1日以来,其股价平均涨幅达32%,远超沪市公司6.2%的平均涨幅。高分红背后,是市场理性投资的回归,高股息公司估值不断被市场重新评估。投资者期望看到更多既具成长性又能提供良好回报的上市公司,推动资本市场稳健发展。随着市值管理指引等政策的出台,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估值提升责任,贯彻回报投资者理念,形成投资、分红、发展的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图片信息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