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拓展占补平衡管理范围、科学拓展补充耕地来源渠道等措施,旨在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实施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已成为守护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同时也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土地支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凸显了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复杂形势与艰巨任务。
耕地,作为我国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其保护与利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面对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耕地占用与补充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且耕地质量普遍偏低,中低等级耕地占比超过三分之二,障碍退化耕地面积更是高达40%。部分地区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等,严重影响了耕地的整体性和粮食生产能力。因此,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从数量与质量双重维度入手,确保耕地有效补充,是守护耕地红线的必然选择。
随着农业产业形态和居民食物需求的多元化,耕地转为园地、林地等其他农用地的现象日益普遍,成为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中耕地净流向林地和园地的面积分别高达1.12亿亩和0.63亿亩。这要求我们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中,必须进一步拓展管理范围,将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管理,推动耕地保护由“小占补”向“大占补”转变,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传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下,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成为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耕地后备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生态保护需求的增加,这一模式已难以为继。部分地区为补充耕地违规开垦,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部分补充耕地因质量不高而撂荒或水土流失,占补平衡流于形式。因此,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必须科学拓展补充耕地来源渠道,以恢复优质耕地为主、新开垦耕地为辅,将盐碱地等未利用地、低效闲置建设用地以及适宜恢复为优质耕地的其他农用地统筹作为补充耕地来源,为统筹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提供制度基础。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其顺利推进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乡村产业的发展,用地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不可避免会占用部分耕地。因此,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旨在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为这些重大战略提供必要的用地支持。通过尽可能少占耕地、若占则必补足补优的方式,激励更大力度盘活存量和低效用地,倒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保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