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民生福祉显著增强:就业稳、社保全、收入增
AI导读:
回顾2024年,中国在稳定和扩大就业、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优化工资收入分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生福祉被视为重中之重。回顾2024年度,我国在稳定和扩大就业、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优化工资收入分配以及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就业局势“三稳”并进
经济发展作为稳就业的根本支撑,2024年展现出强劲动力。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蓬勃增长,激发了跨境电商领域的创业热潮,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投身其中。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多个行业的就业增长,机电等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此外,社区微创业、零工市场、就业驿站等新兴就业模式遍地开花,为更多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卢爱红强调:“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最直接的方式,有就业才有收入。”从2024年中国经济年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就业领域的三个“稳”:核心指标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2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保持在5.1%,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更是达到了3305.2万人;重点群体稳,全年累计举办招聘会超过20万场,提供岗位超过9000万个,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困难人员等群体均得到了有效的就业支持;企业用工稳,得益于稳岗返还、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全年向665万户次参保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扩岗资金386亿元,有效保障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为了突出就业优先的导向,我国积极推动就业政策的落实,使高质量发展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介绍,2024年,我国加快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实施了一系列促就业行动,如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银发经济促就业支持举措等,着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使就业形势的稳定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企稳的有力支撑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社保制度全面攻坚
2024年12月,个人养老金制度从试点阶段迈向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外,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审议通过,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开始实施,大龄失业人员保障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平稳运行,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民生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十周年之际,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也迎来了实施的第三年。中央财政按比例对东、中、西部地区给予提标补助,下拨提标补助资金187亿元,确保了1.4亿老年人能够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同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按照3%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了20元,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此外,政府还为2477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等各类失业保险待遇达到1214亿元。
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便捷性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保卡居民服务“一件事”和退休“一件事”得到深入拓展,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3.89亿人,覆盖98.6%的人口,其中领用电子社保卡的人数达到10.7亿人,覆盖75.9%的人口。去年全年,共有40.44亿人次通过社保卡办理了161项全国性服务和千余项属地服务项目。
收入持续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实际增长5.1%。这一增长得益于我国在促进就业、技能培训、工资收入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卢爱红指出,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是实现收入增长的关键。为此,我国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行业领域,聚焦农民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有310万人次获得了技能提升补贴51.3亿元。掌握一技之长后,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企业工资指导调控得到优化改进,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带动了劳动者收入的提高。2024年,江苏、浙江等12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并组织了企业薪酬调查,发布了分职业、分岗位等级的企业从业人员工资价位信息。同时,天津、山西等18个省份发布了企业工资指导线。通过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各地合理确定了技能人才起点薪酬、工资增幅等,促进了技能人才工资水平的合理提高,使一线劳动者真正受益。
展望未来,卢爱红表示,人社部将进一步加强工资宏观指导调控,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评估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同时,将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薪酬分配指引服务力度,推动群众工资收入合理平稳增长。特别是将加快构建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在技能人才聚集的区域、行业推动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推行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和起点薪酬制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有删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