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界首市通过与上海深化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功转型为循环经济新高地。通过废旧物品回收和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界首形成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并迎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大潮的新机遇。

在安徽省阜阳市界首高新区,有一个别称叫做“小上海”。界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曹伟向记者介绍道,这一别称并非为了套近乎,而是源于界首与上海之间深厚的渊源和合作关系。尽管这座皖北小城第一眼很难让人联想到繁华的上海,但界首与上海的联系确实不容小觑。

界首与上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小上海商场曾是界首的地标建筑,如今正在拆迁重建,未来将成为当地的城市新名片。在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关键词,接轨上海更是重中之重。自2019年起,界首在上海成立了离岸科创中心,旨在链接优质资源要素,通过上海的平台“借船出海”。曹伟表示,界首的目标是从长三角的边缘区域转变为“桥头堡”。

界首拥有这样的底气并非空穴来风。作为一个曾经资源匮乏的省级贫困县,界首依靠废旧物品回收起家,走出了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如今,界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市里的工业产值和税收七成以上来自循环经济。这一成就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在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即将迎来规模化“退役大潮”。作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球第一的城市,上海应加快构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对界首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机遇。曹伟认为,未来界首和上海的合作将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

界首的循环经济起源于“捡破烂”,但如今已今非昔比。田营科技园是界首最具代表性的循环经济园区,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再生铅绿色回收利用基地和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新能源生产基地。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与过去“土法炼铅”的小作坊式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顾过去40多年,界首的循环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早期的界首人为了谋生,挑担外出做货郎,从事废品回收。其中,电动自行车的废旧电池是“宝贝”,但回收处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家家户户“土法炼铅”的小作坊带来了大量环境污染问题,也对当地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为此,界首对年产量2000吨以上的冶炼企业进行了集中管理,统一治污,初步形成了产业集中。

2005年,田营科技园启动建设,政府再次出手引导园区内企业组建安徽华鑫铅业集团,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革以谋求转型升级。然而,好景不长,再生铅产业发展势头虽好,但利润较低。为了延长和补强产业链,当地政府牵头招商引资引进行业龙头,并鼓励当地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电池。经过多番波折,终于成功引进了天能电池集团等龙头企业,逐渐构建起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站在田营科技园园区内,可以看到多辆货车频繁进出,将回收来的废旧电池卸下后进行拆解利用。这些废旧电池经过一系列工序后重新变成新的电池,实现了“进来一个旧电池、出去一个新电池”的闭合式铅酸蓄电池制造产业链。每年有近百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在这里焕然一新。

随着汽车、储能等新能源项目的蓬勃发展,当地的产业链也逐步向锂电池、铅炭电池、石墨烯电池等拓展。其中,锂电池回收利用是重要方向。界首的思路是“提升铅、发展锂”,着力推动铅、锂“双电双循环”。目前,铅酸电池和锂电新能源两条综合回收利用产业链上已聚集起相关企业100多家,形成了铅锂电循环利用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国内锂原料获取主要依赖矿石提锂或盐湖提锂的背景下,废旧锂电池中蕴含的丰富锂资源通过回收利用既能缓解锂资源短缺问题又能减少环境污染。近年来,界首的多家企业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安徽南都华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废旧锂电池全自动带电破碎、精细分选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可使废旧锂电池综合循环利用率达到98%以上;安徽鑫纪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也已投料试生产成功即将正式投产。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界首积极抓住机遇与长三角各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攻克技术难点和新品研发。同时在上海设立了离岸科创中心搭建对接长三角地区科技、人才、信息等优质资源的桥梁。这些举措不仅为界首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还推动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于界首来说,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池质保到期越来越多的废旧电池需要回收利用;另一方面产业能级相对偏低附加值不高且产业关联度亟待提升。为了抓住产业发展的“风口”界首的干部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并转变观念服务企业而非管理企业。

在界首采访期间记者发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以及对于循环经济的坚定信念。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并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精神不仅为界首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为环保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界首循环经济园区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