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保险行业“开门红”营销盛事遭遇负增长,个险期缴保费下滑,银保渠道增长迅猛。文章分析了“开门红”遇冷的原因,包括监管政策调整、市场需求透支、产品结构复杂等,并探讨了险企如何应对挑战,探索智能化转型之路。

2025年初,保险行业的年度营销盛事“开门红”再次拉开帷幕,成为各大险企的战略焦点。

保险公司普遍遵循传统,将每年1月1日定为“开门红”的首爆日,将过去数月的预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保费收入。然而,据界面新闻从同业交流获取的信息显示,今年首爆日,行业头部三家险企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的个险期缴保费却出现了负增长。

这一反常现象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为何一年中最重要的营销节点会出现哑火?未来“开门红”能否重拾往日辉煌?

首爆日同比下滑,业绩压力凸显

某大型险企四级机构内勤小陈向界面新闻透露:“今年‘开门红’的情况与往年相比冷清了不少,但任务量却有所增加,业绩压力比较大。”小陈的感慨并非个例,多位寿险从业者均对今年“开门红”的前景表示迷茫,既好奇同行的营销策略,又担忧今年的业绩达成率。

“开门红”对于险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国联证券相关研报,2023年,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的1月保费收入占全年比重均超过20%,一季度保费收入占比更是高达36.8%至59.0%。

然而,今年的“开门红”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监管政策的调整使得险企不得不改变传统的“预收”模式,转为“预录”,鼓励客户以预约限额储蓄的形式存入相关理财渠道,以提前锁定资金。但这些贴息方式并未能激发市场的热情,个险期缴保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甚至达到两位数。相比之下,银保渠道则表现抢眼,同比增长超过80%。

被透支的需求与产品结构的挑战

2025年“开门红”的平淡表现,或许可以从2024年A股五大上市险企的保费数据中找到答案。数据显示,2024年五大寿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约1.69万亿元,同比增长5.11%。这其中,除了2023年“炒停潮”带来的续期保费规模外,预定利率的再下调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然而,这种短期的“炒停售”策略虽然带动了保费收入的脉冲式增长,但却透支了部分2025年“开门红”期间的保费增量。此外,今年市场上的“开门红”产品中,分红型产品居多,结构复杂且回本时间长,再叠加利率下行的背景,对客户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以中国人寿推出的鑫益丰年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为例,若不考虑分红,被保险人80岁时的总领取金额对应的IRR仅为1.52%。即使加上分红,且分红收益可以100%达成,IRR也仅为2.5%。同样,平安人寿的开门红主打产品平安御享金越(2025)终身寿险保险产品计划,其主险也是一款预定利率2%的分红型终身寿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指出,分红险产品有助于降低保险公司的保证成本,同时分红险的浮动收益机制更能满足客户对收益的期望。但如何向客户解释保底利率、浮动利率和不同分红实现率下的利率却成为一大难点。

重新审视“开门红”,探索智能化转型

寿险业的“开门红”传统已有30年历史,由平安发起并逐渐成为行业最重要的营销节点。然而,随着代理人流失和行业转型的大潮,“最冷开门红”的呼声一年高过一年。

懂保汇创始人、平安集团原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指出,开门红的下行根源在于寿险业营销模式的老化以及不正确的业务导向。他建议寿险业应回归保险的初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来开展经营活动,并探索智能化转型之路。

“一旦搭建了智能化经营体系,代理人就可以在系统帮助下快速实现为客户做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客户定制保险方案。这将彻底改变单一产品的推销模式,实现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保险方案提供。”陆敏表示。

(图片及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