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共筑大湾区新发展格局
AI导读:
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明确生态保护、城镇开发等关键指标,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建大湾区,推动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了《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东莞市未来的发展蓝图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规划,至2035年,东莞市将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1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将坚守在10.00万亩以上;同时,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将不少于361.08平方千米,特别是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将达到26.74平方千米以上。此外,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将被严格控制在1433.37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预计将下降不少于40%。
规划还明确了多项生态保护与资源管理的具体指标,如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将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2025年更是要确保不低于4%;用水总量也将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内,2025年预计不超过21.34亿立方米。尤为重要的是,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东莞市将全面禁止围填海活动,并严格管理无居民海岛。
为了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批复要求东莞市积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深圳、惠州共建深圳都市圈,并主动融入广州都市圈,以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同时,东莞市将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并提升中心城区和片区中心的服务能级。
在生态保护方面,东莞市将筑牢南部山地生态屏障,协同推进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提升东江、狮子洋等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东莞市还将系统保护和集约利用海域、海岛、海岸线资源,并保障现代都市农业空间需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
为了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东莞市将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特别是将优先保障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为推动存量产业用地提质增效、优化布局提供土地政策保障。此外,东莞市还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协调联动,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在城乡发展方面,东莞市将统筹安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同时,还将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为了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东莞市将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