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地方两会期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纷纷出炉,推出多项民生大礼包,涵盖就业、生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各地政府明确新增就业目标,推出稳就业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出台多项支持政策;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养老金和养老设施水平,助力老年人幸福晚年;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提升居住品质。

  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 1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各地纷纷进入了年度地方两会时间,各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相继出炉,其中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议题备受瞩目。

  新的一年,民众将从政府推出的多项惠民政策中获得哪些“民生大礼包”?以下为您详细解读。

就业:明确新增就业目标,推出多项稳就业举措

  过去一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面对持续的就业压力,今年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新的稳就业举措。

  经济大省浙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保持大量省外劳动力和脱贫劳动力在浙稳定就业。河北则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并计划新增城镇就业86万人。湖南和甘肃也分别明确了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和30万人的目标。

  为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各地政府纷纷出实招。山西将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助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云南则推广“幸福里”就业服务,通过招“小商”、建“微工厂”等方式,让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成为就业新选择。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持续受到关注。甘肃省政协委员、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周丽宁表示,将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活动,确保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出台多项支持政策

  为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多地政府纷纷出台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

  云南明确落实生育补贴政策,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并全面实施新生儿“出生即参保、出院即报销”。重庆则提出稳妥推进生育津贴即申即享。福建将制定完善生育补贴、普惠托育服务专项奖补等政策,推动公办幼儿园改造新增普惠托位。

  为缓解教育焦虑,多地加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湖南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天津则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完善集团化办学、城乡结对帮扶等机制,并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1所,新增学位1.62万个。

医疗: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新的一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作为重点任务,旨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新疆则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优质医疗资源规划布局和服务能力。

  此外,多地还推出便利化就医举措。北京计划新增电子病历共享应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院60家,覆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97%的门诊量。江西则提出90%以上的村(社区)配备家庭健康指导员。福建将拓展推广多项医疗便民举措,包括先诊疗后付费、“免陪照护服务”、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远程诊疗等。

养老:提升养老金和养老设施水平,助力老年人幸福晚年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成为各地政府新一年的重要任务。

  北京等多地提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广东则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加强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并推进乡镇敬老院优化整合和转型发展。

  吉林和贵州也分别提出为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和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广东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常委李婧建议加快推动建立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减轻其养老支付压力。

住房: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提升居住品质

  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好房子”成为高频词汇。

  北京提出优先向轨道交通站点和就业密集地区供应住宅用地,并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同时,北京还将加大新开发居住区配套设施补短板力度,建设适应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好房子”。浙江则稳妥推进现房销售试点和“好房子”建设试点,以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陕西也将完善并提升住房建设标准,加大“好房子”供给。

  此外,各地还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上海计划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并启动多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天津则将推进3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和180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天津市人大代表、河东区大王庄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虹表示,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一环,通过精细入微、人性化的改造,可以让群众居住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文章来源:新华社)

民生政策相关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