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探讨了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增信渠道狭窄、成本高昂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利用、健全中小企业增信制度等解决方案,旨在激发民营经济新动能。

在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壮大的过程中,破解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

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统计,从2012年至2023年,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的比例由79.4%攀升至92.3%,数量达到5300余万户;个体工商户数量更是从4000余万户激增至1.24亿户。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8.3%和7.9%,彰显了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江苏省两会期间获悉,江苏省工商联提交了关于“加快破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团体提案。提案指出,尽管我国在增信制度建设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增信渠道狭窄、成本高昂,以及信用管理法律依据不完善等挑战。

据江苏省工商联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31家省级地方征信平台,连接了2657家数据源单位,收录了1.44亿户企业信息,接入了4741家金融机构,成功促成41.1万笔中小微企业融资,总金额高达16.7万亿元。然而,这些成就背后,民企融资难题依旧突出。

增信渠道瓶颈亟待突破

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关键在于加速增信制度建设。当前,全量可靠涉企信息的获取是一大难题。由于缺乏全国统一、全面可靠的信用数据库,商业银行在审批贷款时难以快速获取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信息,如财务税收、用水用电、安全环保等,这些信息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之间,导致审批流程冗长,效率低下。

此外,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虽已汇集17大类、37项信息,但仅有2项能反映企业营收状况,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这不仅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还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在信用管理方面,江苏省工商联指出,全国统一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出台,难以对企业失信行为形成有效法律约束。同时,信用修复体系也存在多头录入、对接不畅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融资和经营活动。

更令人担忧的是,民营企业的增信渠道有限且成本高。目前,全国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主要集中在少数省市,中小企业整体商业信用供给不足。而在增信服务中,部分机构会向客户收取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构建完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

为了激发民营经济的新动能、新活力,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势在必行。江苏省工商联建议,应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推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支持金融机构接入信用服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全面归集、共享和查询。

同时,应深化信用信息的开发利用,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将企业的经营数据、合同履行情况、税务记录、社保缴纳情况等多维度信息纳入共享范畴,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打破“数据壁垒”,提高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用性。

在制度层面,江苏省工商联还呼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失信、违信、造假等行为的惩戒力度,严厉打击滥用增信成效、以增信名义实施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应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以企业能力、资质等要素为依据建立增信机制,探索包括数据资产抵押在内的增信方式。

此外,江苏省工商联还建议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多部门加强合作,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可适当增加中央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财政支持,降低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准入门槛,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支持,以提升风险分散和信用增强功能。同时,应积极拓宽抵质押物的接受范围,推广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创新保险增信的产品和经营模式,形成“政府+银行+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