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赛道上全力冲刺,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启用。训练场将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术发展成本,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落地,上海有望成为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高地。

上海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赛道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新年伊始便全力冲刺。

1月21日,国家与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国地中心”)与张江集团携手,在国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启用仪式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信息化师李定主共同见证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正式启动。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透露,训练场的建成将大幅削减具身智能技术研发成本,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随着训练场的成熟运营及全国性推广,有望成为国家级虚实结合的具身智能技术发育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在训练场内,超过5000平方米、双层设计的空间里,设立了十多个场景,包括“特殊作业操作-焊接”、“技能泛化验证-YZ装配工站”、“高精度双手协同装配加工-3C制造”及“高精度双手协同装配加工-汽车检测”等。超过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在此接受培训,学习涵盖3C制造、家政服务、汽车检测等多种技能。

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指出,经过前期试运营,训练场已实现单台机器人每日采集轨迹数据500条以上,受训机器人能够完成桌面整理、物品分拣、设备操作等多种任务,平均执行成功率高达90%以上。预计到2025年,训练场将与智元、库帕斯等合作伙伴共同收集1000万条高质量实体数据集,构建业界领先的异构具身数据集。

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训练场将通过建设“10+”人形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形成上海人形机器人超级中心。通过模拟场景中的实际任务操作和仿真迁移,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训练和发育,推动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随着训练场实现“场景-数据-模型-部署-应用”的落地新模式,上海有望成为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高地,其模式也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助力我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和技术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展望未来,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从“青龙”公版机开源到“十八金刚”阵列发布,从百万真机数据集开源到首批团体标准发布,上海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表示,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夜。上海将重点推进“1+N”虚实融合训练场建设,加速应用落地,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的融合。此次启用的训练场是“1+N”格局中的核心,首期已部署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助力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

为构建行业生态联合,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的落地和推广,国地中心与多家企业签署了生态场景合作协议。同时,为推动中国通用大模型的研发进程,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国地中心还与多家科研机构及企业达成了具身智能研发合作协议。此外,为确保高质量数据资源,促进训练场运营优化,国地中心还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具身智能训练场合作伙伴协议。

江磊预测,人形机器人产业增长迅猛,2024年产值已达27.6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53亿元,到2029年有望突破750亿元。人形机器人被视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技术,2025年将成为其量产的关键一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现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