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首批汽车动力电池进入服役生涯尾端,回收与处理问题日益凸显。淮北市涌现多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项目,预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即将迎来爆发。然而,行业仍面临规范化回收率低、废旧电池供应不稳定等挑战。技术进步和政策引导将推动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随着首批汽车动力电池逐步进入服役生涯尾端,回收与处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挑战。然而,这一难题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已被众多企业敏锐捕捉。2024年,安徽省淮北市涌现出多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项目,其中仅两个明星项目的在建处理能力便高达29万吨/年。

一座座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预示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即将迎来爆发。这些厂房将在不久后接收来自各地的废旧动力电池材料,并通过一系列回收工序将其转化为原料,重新返回上游产业链,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淮北市多个万吨级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项目现场,发现这些项目实体企业均于2023年成立,2024年通过审查进入建设阶段,目前厂房主体已基本建成,预计将于2025年投产。

2025年1月9日,记者在现场见证了镭赛氪已建成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基地。淮北市依托其地理位置和产业基础,正逐步形成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模。作为安徽面积最小的城市,淮北常住人口约200万人,曾因煤而兴,现已成功转型,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一环。2024年,淮北市引进“苏高新”“萃星”等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两大项目相关公司安徽苏高新和萃星科技的在建处理能力合计达到29万吨/年,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在淮北的初步形成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

废旧锂电池回收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资源化两个阶段。梯次利用是对废旧动力锂电池包或电芯进行拆解、检测、筛选,并重新组合成健康的电池包或系统;若无法直接回收,则进入资源化阶段,通过破碎拆解、分类处理、化学工艺提取等步骤,将原料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在淮北市烈山区,萃星科技正在兴建年回收处理能力4万吨、总产值14亿元的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项目基地,一期项目预计于2025年4月竣工投产,届时年处理废旧锂电池能力将达到1.2万吨。

萃星科技由星恒新材料和博萃循环共同持股,前者是轻型车锂电池制造的头部企业,后者是国内知名的电池关键材料循环利用企业。双方合作建设废旧电池回收基地,旨在高比例提取退役动力电池中的锰、钴、镍、锂等核心原材料。安徽苏高新的回收项目规模更大,建成后年处理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蓄电池可达25万吨,总投资15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为50亿元。此外,淮北镭赛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建设废旧电池回收基地,预计2025年春节后投产。

淮北市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蓬勃发展,只是国内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蓬勃起步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江苏、湖南、山东、广东等省份均有大型废旧锂电池回收项目进入批前公示或落地阶段。这些项目将在未来1~2年内完成建设,进入投产阶段,预示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商业机会即将到来。格林美作为锂电循环业务的上市龙头企业之一,其财报数据显示,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收入持续增长。

然而,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部分回收的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回收基地需要稳定的废旧电池供应,避免被渠道商“卡脖子”。此外,金属价格波动也对回收产业的经济价值产生影响。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正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推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技术进步是推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仍有待提升。为打击非法回收拆解行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工信部也升级了与回收相关的技术指标,从工艺和技术创新上推动行业进步。更多大中型厂商入局则给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高效的设备。

随着回收工艺的提高、技术的成熟与政策体系的完善,规范下的资源化产能有望持续释放。为引导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工信部已累计公告148家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格林美等龙头企业也在积极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通过与车企、电池厂合作回收退役动力电池,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未来,随着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到来和技术的进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