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正式启用,该训练场首期部署超过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文章介绍了训练场的意义、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潜力以及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

2024年1月21日,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正式启用,首期部署超过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通过构建10多个典型应用场景,引领并推动上海人形机器人超级中心的成立。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我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叠衣服、汽车检测到机械手搬运,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对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至关重要。这些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大量的训练和实践。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表示,训练场的建立将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术研发成本,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随着训练场的成熟运营和全国性推广,它有望成为国家级虚实结合具身智能技术发育平台。

作为全国首个将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上海在重点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426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面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持续升温,上海正积极布局,力求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

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意义

人形机器人,以其类人的外形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被视为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特斯拉CEO马斯克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与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1,需求量有望达到100亿至200亿台,甚至可能超越汽车成为人类的新需求。从市场空间来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千亿美元级别的蓝海市场。据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美元左右。高盛的预测更为乐观,认为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颠覆性产品,有望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此次启用的训练场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该中心已推出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和开源社区,并正在研发人形机器人“大脑”和相关数据集。未来,中心还将推出人形机器人2.0版本“Deep Snake”。

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介绍,训练场就像一个数据生产的工厂,未来将产生大量数据供具身智能大模型的企业使用,以加速行业发展。之所以采用“异构”设计,是因为同质化数据可能导致人工智能产生幻觉。因此,在打造训练场时,联合了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捕捉各种动作数据。对于训练场的建设,江磊表示很难定义,因此将头部企业聚集起来,共同打造训练场。他认为,人形机器人通过单一企业发展速度缓慢,需要“抱团取暖”,加速行业发展。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可期,但应用落地仍面临挑战,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关键技术。

在训练场启用仪式上,国地中心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具身智能训练场合作伙伴协议,共同制定数据采集方案,确保高质量数据资源,促进训练场运营优化。

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

2024年,上海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加快,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三大先导产业工业产值增长11.9%,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4%左右。上海拥有领先的机器人密度,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均在上海设有布局。本土机器人领先企业新时达、节卡、新松等也在上海扩大产业布局。2023年,上海发布了7台人形机器人样机,领先全国其他城市。

上海原有的产业基础良好,机器人供应链与汽车工业重合度较高。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值为249.02亿元,产量约6.6万台,位居全国前列。上海正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入智能工厂,并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500台。

香港大学新兴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首席科学家席宁教授表示,近年来机器人领域再次迎来高潮,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是一大推动力。他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较为落后、应用较少变为如今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具有规模和未来应用场景的优势。但相对成熟的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因此机器人行业需要瞄准下一代技术,特别是在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技术,以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变。

上海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打造“1+N”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1”指国地中心建设的市级通用训练场(麒麟训练场总部),“N”指上海各人形机器人企业建设的行业特色训练场。国地中心将联通各企业训练场及中国各地区省市训练场分部,打造聚焦重点场景的高质量数据集。

许彬表示,希望通过国地中心降低社会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入门门槛,使浦东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井冈山根据地”,辐射长三角,进而带动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上海还将通过虚实融合场景训练加速应用落地,并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的融合共创。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在训练场启用仪式上表示,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正处于爆发前夜,算法优化、硬件升级、仿真平台和数据采集等领域的持续创新突破,为人形机器人产业迭代升级和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上海市人形机器人本体加速发展,开源了全国首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地中心会同智元、傅利叶等15家企业,发布了“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阵列。

张宏韬表示,将会同各生态场景合作伙伴,在训练场中面向智能制造、民生服务、特种应用等重点领域,建设模拟训练场景,通过数据采集与操作训练,逐步向实景迁移,实现真实场景应用落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