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宣布2024年中国粮食生产克服自然灾害再获丰收,产量突破1.4万亿斤。农产品价格偏弱运行,但跌幅小于国际市场。政府通过粮食储备和政策调控保障市场稳定,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1月20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重重自然灾害,如高温干旱、极端洪涝及超强台风等,再度取得丰收,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具体达到1.413万亿斤,较上一年度增产221.8亿斤。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饭碗里装的中国粮越来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我国农产品价格同样呈现偏弱运行态势,但跌幅明显小于国际市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支培元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强大作用。国家建立了庞大的粮食储备库,通过丰收时的大量收储来稳定市场供需关系,避免粮价过度下跌。同时,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为粮价提供托底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粮价过低时按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以保护农民利益。

此外,我国对粮食进口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防止大量低价进口粮冲击国内市场,从而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体系。国内粮食需求结构的相对稳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农产品市场一直备受各方关注。近两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价格跌至此前高点的一半左右。对此,张兴旺表示,虽然国内粮价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跌幅明显小于国际市场。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产品价格偏弱运行态势会对农民收益和农业生产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全年农产品稳产保供。同时,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也可能为城乡居民生活成本降低和一些工业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带来实际利好,但长期来看,可能不利于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促进粮价稳定,农业农村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强化产销衔接,办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等,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去年秋粮上市以后,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四个省份先后启动了稻谷托市收购;推动加大收储力度,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加大小麦、玉米等储备的收储力度;加强信息发布,及时采集发布粮食供求、收购进度、市场价格、进出口等信息,解读国内外市场形势,释放积极政策信号。

张兴旺表示,从近期市场走势看,秋粮收购进度平稳有序,价格逐步企稳,玉米、大豆的期货价格有所回升,市场预期正在好转。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紧盯秋粮购销动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抓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不断优化市场调控,增加玉米收储规模,加大大豆产销衔接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把握好粮食进口的时机、节奏和规模,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农民种粮的收益。

农产品的销售不仅关乎大众的“米袋子”,更联系着农民的“钱袋子”。要把好收成变成好收入,才能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这一要求意义重大,并在近期被中央频频提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202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随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部署了“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的要求。支培元指出,合理的价格机制能引导资源向粮食生产领域合理配置,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稳定,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该机制还能有效调节市场供需平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角度,合理的价格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