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风险提示,指出不法分子通过仿冒金融App实施诈骗行为,造成金融消费者财产损失。协会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下载应用,谨慎操作敏感信息。

北京商报讯(记者岳品瑜、董晗萱)2023年1月21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针对近期频繁发生的不法分子利用仿冒金融App进行诈骗的现象,正式发布了风险提示公告。此公告旨在提高广大金融消费者的防范意识,确保他们的财产安全与信息安全不受侵害。

仿冒金融App主要呈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直接模仿正规金融机构的官方App,采用与正版相似或几乎一致的图标和名称,以此混淆视听,误导金融消费者;另一种则是虚构金融机构名义,发布从未存在过的虚假App,通过掩盖与官方App的差异,降低消费者的警惕性。

这些仿冒App主要通过网页链接或社交软件进行传播,诱导用户下载安装。一旦安装,不法分子便采取多种手段实施诈骗:以低息贷款、无抵押快速放款为诱饵,吸引急需资金的用户申请,随后以各种理由要求用户转账汇款;推出虚假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利用消费者追求高回报的心理,先给予小额返利以获取信任,再诱导其投入大额资金,最后关闭App携款潜逃;此外,还通过仿冒App窃取用户的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密码及验证码等关键数据,用于盗取资金或进行其他非法活动。

协会针对此情况,向广大金融消费者发出郑重提醒:首先,务必通过正规渠道下载金融App,建议从金融机构官方网站或合规的主流应用市场获取,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来源不明的应用。同时,建议优先选择已经过备案的移动金融App,备案名单可通过协会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其次,在使用金融App时,务必谨慎处理敏感信息,避免随意向他人透露账户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在输入密码时,确保周围环境安全,防止信息被窥视。同时,避免在不明App上填写个人敏感信息。此外,建议定期查看金融App中的账户交易记录和余额变动,一旦发现未经授权的交易或可疑活动,应立即与金融机构联系,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