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计划到2027年建设50个美丽城市和40%的美丽乡村整县。生态环境部发布实施方案,从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等维度提出具体要求,并强调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建设。

到2027年,中国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大约50个美丽城市,并期望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这一宏伟目标引发了广泛关注:如何界定和构建这些“美丽”的城市与乡村?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多个政府部门发布了《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为公众解答了这一疑问。

据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两份方案由不同的参与部门制定,其具体要求与指标体系存在显著差异。《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从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五个维度出发,详细列出了18项目标要求,并为每项要求提供了若干特征性指标,形成了参考指标体系。各城市被鼓励参考这一体系,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细化指标设置,甚至增设特色指标。

根据该方案,到2027年,预计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区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性更加突出,治理效能大幅提升。届时,约50个美丽城市将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示范标杆。而到2035年,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广泛形成,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形成智慧高效、多元共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方案还强调了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性,包括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融合、推动城乡结合部和城郊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等。同时,方案还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改造、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等具体措施。

在资金支持方面,《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鼓励以城市为载体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金融支持模式,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城市建设,并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应因地制宜,各展其美。摄影/章轲

与此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则针对我国农村环境现状提出了具体目标。尽管“十四五”以来,全国已完成6.7万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由于南北方区域差异大、农民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等因素,尚有超过一半的农村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治理管控,畜禽粪污、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时有发生。

因此,该方案提出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要达到40%,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并计划新增完成6万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到2035年,美丽乡村将基本建成。方案还强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感可及性、因地制宜性和示范引领性,提出了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引导、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指标体系等具体措施。

在指标体系方面,美丽乡村的基本指标体系设置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农村生活垃圾、农村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水土保持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乡村河湖长效管护等6个二级指标。同时,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还设置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农膜生产使用、秸秆利用和管控等4个二级指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表示,美丽中国建设应“因地制宜”“各美其美”。他强调,美丽中国建设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需要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分析。只有因地制宜,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锦上添花的美丽效果,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