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严惩环评造假,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AI导读:
生态环境部在打击环评数据造假方面严惩重罚、综合施策,推动环评造假入刑,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监督管理,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朱润秋 北京报道
环境影响评价(下称“环评”)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两大支柱,互为补充,共同守护着绿水青山。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强化对环评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但环评造假现象仍时有发生,对环境保护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
1月20日,生态环境部环评司司长王志华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生态环境部在打击环评数据造假方面采取了严惩重罚、综合施策的策略,并正积极推动环评造假入刑。他强调,未来将进一步常态化开展“挂靠”环评工程师和“空壳”环评单位的清理整顿工作,旨在压缩违法环评单位的生存空间,规范环评从业行为,为环评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王志华还指出,生态环境部正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提升环境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他详细介绍了生态环境部在打击环评造假方面的具体举措,包括推动环评造假入刑、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以及强化常态化监管等。
在推动环评造假入刑方面,王志华提到,《刑法修正案(十一)》首次将环评造假纳入刑法定罪量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联合发布了相关司法解释,细化了环评造假的定罪量刑标准。随着山东锦华案、江西展航案等案件的宣判,12名环评相关人员依法获刑,一批存量案件正在加快查办,这对违法从业的单位和人员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在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方面,王志华介绍,自2022年生态环境部启动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已将环评造假作为整治的重点内容。截至目前,已查处环评领域违法单位150多家,550多家环评单位和540多名编制人员被列入限期整改名单或失信“黑名单”,依法限制或禁止从业。
王志华还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强化常态化监管,落实从业异常预警机制,对编制环评文件数量异常、频繁变动从业信息的环评工程师进行靶向复核和现场监督检查。同时,组织各地定期开展环评文件质量复核,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回溯和追责。此外,还将升级环评文件智能复核系统,实现对全国新审批的环评文件的智能监管。
在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方面,王志华表示,生态环境部正在不断完善相关体系和政策措施。随着《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的出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将在2025年基本建立,形成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同时,生态环境部还将推动分区管控纳入生态环境法典,并加强监督管理,采用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手段加强监管执法,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更管用”。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部在打击环评造假和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强,我们有理由相信,环评造假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更加完善,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