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市规自委与市发改委联合发布《北京市2025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计划显示住宅用地总量略有下降,商品住宅用地首次实施弹性供应。此举旨在保持新房市场库存去化周期稳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多元化健康发展。

1月20日,北京市规自委与市发改委携手发布了《北京市2025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该计划预示着,2025年北京的建设用地供应总量预计介于3165至3665公顷之间,与历年数据基本持平。其中,住宅用地规划为955至1015公顷,具体细分为商品住宅用地240至300公顷以及保障性住房用地475公顷。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北京首次对商品住宅用地实施了弹性供应机制。

240—300公顷

根据《北京市2025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安排,2025年北京的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维持在3165至3665公顷的区间内,保持稳定。从用地结构上来看,住宅用地规划量为955至1015公顷,相比2024年的1060公顷,有所减少,减少了45至105公顷。其中,商品住宅用地首次采用弹性指标,规划量为240至300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则维持在475公顷;此外,住宅用地入库量为240公顷。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北京首次在商品住宅用地领域引入弹性供应方式。回顾2024年,北京商品住宅用地的计划供应量不低于300公顷,而2025年的下限则下调了60公顷。

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深度调整期,各地政府纷纷依据市场动态灵活调整供地面积。在此背景下,北京的土地供应政策也作出了相应调整。2024年4月30日,自然资源部发文要求,对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暂停新增商品住宅用地出让。尽管北京不在此列,但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的大趋势下,2025年北京的住宅供地开始向“以需定供”模式转变。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指出,实施弹性管理有助于维持北京新房市场库存去化周期的稳定性。同时,该策略还能促进新房与二手房在产品、价格以及购房人心目中的价值认知上形成差异,从而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多元化健康发展。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也认为,弹性土地出让机制对土地市场具有积极影响,既能引起房企抢地、推高地价预期,又能刺激房企拿地欲望,促进土地市场短期内复苏,并带动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除住宅用地外,其他用地类型也进行了详细规划:产业用地规划为470至510公顷、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65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950至1350公顷(包括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用地550公顷、对外交通及设施用地400至800公顷)、特殊用地30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0公顷。

优先保障轨道站点周边土地供应

《北京市2025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明确提出,将优先保障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及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资金平衡,确保商品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强调加大站城融合力度,适度提升轨道站点周边用地的建设强度,旨在打造微中心,推动“好房子”试点项目,从而提升住房品质。

从北京2025年拟供地计划的各城区地块来看,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加大对市场需求旺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地区的土地投放数量显著增加。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东城区计划新增2宗地块,分别为西革新里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和祈年大街路西危改工程地块;海淀区则由2024年的5宗地块增加至2025年的7宗;朝阳区也推出了呼家楼、酒仙桥、永安里等位于轨道交通周边的优质地块。

郭毅表示,从北京2025年的供地计划来看,区位和地块条件已初步公示,供应的土地质量更高,环线位置更优越,地块条件更佳,周边配套设施也更成熟。优质地块的增加,将推动新房市场向更高品质、更高端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与二手房市场在产品类型上拉开差距。此外,2025年的供地计划还强调了城中村和危旧房的改造,旨在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潜力。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指出,在土地市场中,为“好房子”供地本质上是提高土地供应质量。其核心在于将土地供应集中于核心区域及轨道交通周边,这一策略不仅与当前市场需求高度契合,还积极推动了城市更新进程,使更新项目聚焦于核心区域。反过来,这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开发价值,并增强了新供地房产的市场消化能力。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