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北京和上海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对集采药品疗效表达担忧,引发舆论热议。国家医保局迅速响应,宣布将赴上海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旨在维护药品集采秩序和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时间进入1月末,中国各地两会密集召开,其中北京和上海的两会成为焦点。近期,在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对集采药品的疗效表达了担忧,这一话题迅速在舆论场上发酵。1月20日,国家医保局迅速响应,宣布将于次日赴上海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政协委员和专家的意见建议。

去年底,第十批药品集采开标结果公布,大幅度降价引发了社会对药品疗效的广泛讨论。据报道,1月16日,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在专题会议上指出,临床反馈显示,部分集采药品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存在差异,患者对药品质量产生疑虑,进而影响服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东方网也报道,包括郑民华在内的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提案,呼吁在药品集采背景下,确保患者能够使用到疗效良好的药物。

提案中提到,尽管一致性认证是严格的认证体系,但患者反映,不同厂商生产的相同药品名药物,其药效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加剧了患者对集采药品的抵触情绪,降低了信任度。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接受采访时,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等生动例子描述了部分集采药品疗效不佳的情况。

在北京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指出,虽然缺乏临床试验支撑,但医生普遍反映,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集采药的疗效欠佳。例如,在使用相同剂量的降压药时,进口药能够稳定控制血压,而集采药则可能导致患者血压难以控制或波动较大。

对于集采药的质疑并非首次出现,但此次京沪两地政协委员的发言,因其特殊身份和影响力,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舆论场对此反应不一,有人支持提高药监透明度、加强监管,保障患者用药选择权;也有人认为,医生和患者的个体感受存在差异,需要更多证据来支持观点。甚至有人发文质疑质疑者的动机。

针对这一舆论热点,国家医保局迅速行动。1月20日,国家医保局公号公布了一封致上海医保局的函件,邀请上海方面牵头协调相关单位参加座谈会。国家医保局表示,此次座谈会旨在广泛听取临床一线声音,获取集采药品临床使用实效的第一手证据,进一步维护药品集采秩序和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座谈会还将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座谈会将围绕药品集中采购的基本政策和质量保障情况、集采药品临床使用实效的深入求证以及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质效的意见建议展开。国家医保局强调,集采协议量并非“一刀切”,医疗机构在集采协议量外仍有自主选择采购品牌的权利。座谈会还将听取临床一线关于集采中选药品使用实效的感受,并收集相关案例和数据,形成问题线索清单,移交药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舆论争议时常针对医保牵头的集采药品,但更多担忧集中在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负责药品监管的国家药监局对此类问题的直接回应并不多。郑军华等政协委员呼吁加大对集采药品的质量监管力度,确保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可追溯,避免低质量药品流入市场。同时,提案也指出,药效认证信息的缺乏披露易导致患者对集采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不信任。在药厂和国家药监局公开信息中,公众无法看到各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是否完成了全部流程。

对此,国家医保局表示,将共同商议探讨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质效的有效途径,包括提请药品质量监督主管部门加强日常检查、完整公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等。此次座谈会将为集采药品的质量和疗效问题提供重要的讨论和解决平台。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内容有所改动以适应格式要求,但核心信息保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