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广东正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新模式,旨在降低企业负担,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中,该模式获得企业和高校一致好评,广东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推广,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积极参与,推动科技成果有效对接产业。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广东正积极探索一项创新模式——“先用后付”。1月19日,粤科发布35号“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暨‘先用后付’项目发布”活动在广州成功举办,活动中,这一新模式获得了企业和高校的一致好评。

以往,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额资金从高校购买专利,但若产业化效果不佳,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现在,通过“先用后付”模式,企业可以在前期零门槛的情况下使用科技成果,后期再根据实际效果进行分期支付或采取其他灵活的支付方式。这一模式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

为了推广这一模式,广东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布和推广广东省“先用后转”有关科技成果的通知》,整理发布了2100余项科技成果,并广泛发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精准对接。这一举措旨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障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价值。

在活动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鹏起表示,要更大力度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先用后付”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他指出,这一模式有助于让更多企业高效、低成本地使用先进专利技术,从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作为华南地区的老牌工科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在这一领域走在了前列。该校早在2022年就成立了广东省首单高校专利开放许可项目,拉开了广东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的序幕。去年,华南理工大学又开始探索专利“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扩大开放许可,推广“先用后付”模式,加强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同时,学校还将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支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企业融资,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为了促进技术和产业的有效对接,广东还拟建立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服务平台,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同时,广东还将按领域按区域不定期开展成果对接活动,支撑“先用后转”工作更好地落地见效。在本次活动中,共有10个科技成果“先用后付”项目正式签约,开启了探索成果转化项目“先用后付”的新篇章。

以二元合生(广州)生化制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了“先用后付”的合作协议,引进了高产蛋白毕赤酵母高通量筛选相关技术。通过这一技术,该公司能够在短短几周之内从大容量的文库中高通量地、快速且准确地筛选出目标菌株,极大地压缩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推动了产品的快速落地。

此外,广东还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本次活动现场,广东省专利转化运用基地等6个合作基地正式挂牌。同时,粤科金融集团还与深圳前海管理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大湾区前海国际科创中心。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广东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