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药品质量风险引发关注,国家医保局紧急调查
AI导读:
近日,集采药品质量风险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医保局联合多部门紧急赴上海调查。集采制度旨在降低药品价格,提高药品可及性,但公众对药品疗效的担忧逐渐浮现。文章分析了集采制度的利弊,澄清了社会对集采价格竞标模式的误解,并提出了加强质量监管和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议。
近日,针对地方政协委员及医学专家反映的集采药品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问题,社会舆论反响强烈。据可靠消息,国家医保局已携手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等部门,紧急奔赴上海展开深入调查。
自我国实施医药集采政策以来,竞价制度虽成功压低了药品价格,但公众对于药品疗效的担忧也随之浮现。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不受影响,维护社会对集采制度的信任,此次调查需秉持科学、全面的态度,严格排查任何潜在的质量问题。
集采制度作为全球医疗体系的主流模式,其初衷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简化流通环节,从而降低药品价格,提高药品可及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我国分批推进集采制度落地,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旨在应对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医保支出压力。尽管我国已建成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但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仍不容忽视。中央政府正通过全国统筹,努力平衡医疗资源分配,确保医保制度可持续、稳定运行。然而,随着退休人员数量增加,医保基金收支压力进一步加大,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集采政策实施前,医药企业通过回扣、返点等方式贿赂医生和医院的现象频发,导致医药成本虚高、过度医疗等问题突出。集采政策的出台,有效遏制了医药腐败现象。
然而,社会上对集采价格竞标模式存在一些误解。有人担心医院会全面用国产药替代进口药,以仿制药取代原研药,甚至以政府集采完全剥夺医疗机构的自主选择权。实际上,仿制药并不等同于低质量。仿制药是原研药专利保护期过后,其他药厂生产的仿制品,因无需支付研发费而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在美国、日本等医疗体系中,仿制药占比高达90%、74%左右,对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药物可及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集采制度并非只选用国产药,而是针对竞争充分的成熟品种进行采购。对于大量疑难病症,仍需依赖原研药。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累计节省医保基金约4400亿元,其中超3600亿元用于谈判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老药集采节省的资金80%用于新药采购,其中包括大量进口药物。此外,集采协议量仅占医疗机构报量的60%~80%,剩余部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采购品牌,并未完全剥夺医疗机构对“进口原研药”的采购权。
为澄清误解,需明确集采制度并不会导致系统性的药品低质量风险。根据机制安排,集采药品中的仿制药必须通过一致性评价,并成立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课题组进行验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张兰承担的课题显示,5年来1600个中选产品中,仅有8个产品存在质量风险,年检出率低于0.2%,远低于全国化学药的平均水平。然而,由于药物涉及生产、监管、医疗等多个环节,仍需加强全链条多频次检查检验,防止一致性评价沦为“一次性评价”,从机制上尽可能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医疗部门应建立日常集采药品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统计对比机制,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在保障公共医疗体系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前提下,也应考虑给部分患者提供更多选择权。为此,应大力发展针对中高收入阶层的商业健康保险和高端医疗供给,围绕基本医保外的药物、服务和自付费用开发多样化产品,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此外,医保部门可根据原研或仿制、进口或国产给予不同的报销比例,或提供自费购买选项,将选择权交给医生和患者。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