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私募行业正在经历深刻洗牌,今年已有55家私募机构被注销基金管理人登记,同比增长超六成。中基协对私募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对违规行为采取严厉处罚措施,有助于净化行业环境,提升合规程度,保护投资者权益。

私募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过程。据北京商报记者观察,截至1月20日,今年已有55家私募机构被注销基金管理人登记,这一数字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超过六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55家被注销的机构中,主动注销的机构占比高达九成,显示出行业内部自我净化的趋势。

具体来看,浦明资本管理(杭州)有限公司等49家机构选择了主动注销,占据了绝大多数。同时,还有5家机构因违规被中基协注销,另有1家机构因12个月内无在管产品而被注销。与去年同期相比,注销数量有所增加,显示出私募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

在被注销的私募机构中,多数机构的成立时间集中在2010年以后,仅有少数机构如武汉红土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时间较早。这些机构在注销前,旗下产品数量普遍不足10只,部分机构甚至已无存续基金。这反映出私募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一些实力较弱的机构难以维持运营。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指出,私募机构的“洗牌”有助于净化行业经营环境,使合规程度高、能够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私募机构更加稳健地发展。然而,他也提醒道,若过多私募机构注销基金管理人登记,可能会对资本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影响。

与此同时,中基协对私募行业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今年以来,已有9家私募机构和22名相关人员因违规行为被中基协采取纪律处分。这些违规行为包括推介材料存在误导性陈述、未合理审慎确认合格投资者、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符合规定等。对此,中基协对违规机构进行了公开谴责、暂停受理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等处罚。

例如,上海添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因存在多项违规行为被中基协公开谴责,并被暂停受理私募基金产品备案12个月。同样受到处罚的还有上海佳律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合润君达(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这些处罚措施显示出中基协对私募行业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中基协对私募行业的监督力度持续加强,有助于加速推进行业规范。随着违规行为被严格查处和行业准入门槛的不断提高,私募机构将更加注重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个私募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记者:李海媛)

私募行业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