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正聚焦基础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通过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尚思探索学者”等项目,鼓励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历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在产学研合作等创新成果转化的实际操作中,挑战重重。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煤科天地上海采掘装备副总经理庄德玉在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透露,学校通常将科研样机的完成视为课题的终结,而企业则急需可直接面向市场、具备性价比和竞争力的产品。从科研样机到市场产品的转化通道尚未有效打通,产学研合作亦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

庄德玉进一步指出,实体企业的二次开发能力普遍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在获得高校的科研样机后,需付出巨大的创新代价,甚至数年时间,才可能迭代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此间,学校的科研团队可能已几经更迭,核心研发的博士生或硕士生毕业后甚至可能被竞争对手挖走,导致技术开发连续性不足,技术保密性也无法保证,进而阻碍了企业主动开展校企合作的意愿。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不顺畅,是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新技术的本质在于其不可预测性,特别是在当下,更多“无人区”的基础研究突破口往往出现在交叉领域。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需经历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和产业化迭代等多个阶段。此外,市场培育、资金支持等挑战,都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课题。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1月15日参加浦东新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上海正处于城市转型的重要阶段,要保持战略敏捷,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重要动力。

近年来,上海聚焦于基础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高校和科技企业解绑、护航。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在1月16日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介绍,2024年,上海的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均实现了“加速跑”。

在“策源”方面,上海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成立数学和交叉学科研究院、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加快“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成立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支持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

在“生态”方面,上海围绕创新链各环节和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构建全链条加速机制、全要素支撑体系,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设立并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上海在“从0到1”和“从1到N”两个阶段均有布局。在“从0到1”阶段,创新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但上海正通过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尚思探索学者”等项目,鼓励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探索科研领域的“无人区”。同时,通过“探索者计划”等机制,建立企业建议、产业需求、科学问题、创新目标的指南编制机制,为打通共性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奠定基础。

在“从1到N”阶段,科技成果转化是全球性难题。庄德玉建议,应建立风险与利益相匹配的分配制度,企业和高校应能参与到项目结束后技术迭代的利益共享中,并共同承担项目风险。政府在此过程中应主要起到引导和搭平台的作用。

上海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亦取得显著进展。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为成果转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上海交大、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亦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面取得突破,鼓励老师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此外,上海正聚焦研发设计、技术转化、产业发展等关键环节,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和产投基金,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成为上海各区发力方向的关键词。徐汇区将高水平融合“四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闵行区将继续做强“大零号湾”创新策源功能,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浦东新区将围绕“3+6+5”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优化产业、楼宇、企业服务结构,加快产业园区集聚发展。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亦指出,上海将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战略前沿领域,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研究布局,深化创新载体建设,发展高质量孵化器,着力培育硬科技企业。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资本、人才、政策、技术等生产要素及优势资源的匹配。法律工作者需参与到项目的前期战略规划中,做交易框架设计,完善跨境知识产权交易的法律规则流程,以保护和鼓励创新。

上海未来将继续寻找开放和创新的结合点,将城市的制造能力和原创精神相结合,构建人才、教育、科技、产业、金融的纽带,塑造更利于创新开放的生产关系或生态。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