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聚焦: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AI导读:
近期,全国各地两会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出一系列新举措,旨在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华财经北京1月21日电 近期,全国各地两会如火如荼地召开,各地政府纷纷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未来产业”以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大核心议题,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这些举措旨在描绘2025年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通过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1月20日,安徽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拉开帷幕。在部署202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时,安徽省明确提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的目标,并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江苏省则在部署工作时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提出“持续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等具体举措。
与此同时,多个省份还明确提出了研发经费支出的具体指标,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例如,上海市提出,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将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5%左右,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山西省则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30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15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3%。吉林省则紧扣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加大投入推进攻坚专项,以期早日形成标志性成果。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指出,各地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作为重要指标,有助于深入挖掘科技创新潜力,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各地因地制宜,明确了培育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并提出了制度、人才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例如,北京市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个未来产业,并加快6G实验室和6G创新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江西省将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开展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建设和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吉林省则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副所长李艺铭表示,展望未来,各地将在未来产业政策制定、技术创新、场景示范、行业应用及集群打造等方面持续推进。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原子级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有望加速形成一批标志性技术、场景、产品、企业和园区。地方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将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以“集群模式”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赵刚认为,未来产业前期投入大,对技术、人才和产业配套要求高,因此需要在建立前沿科技创新产业化机制、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及加强未来产业的企业和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
在培育新动能的同时,各地也积极更新旧动能,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山西省计划在2025年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5G+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搭建跨行业综合性数字化赋能平台,新创建30户智能工厂。广东省则计划到2025年推动超过1万家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认为,数字化带来的制造变革、研发变革、组织变革,将有助于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