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等三项文件,旨在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包括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方案,期望到2027年和2035年实现一系列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1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了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透露,近期《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三项重要文件已相继印发并实施,标志着美丽中国建设的“1+1+N”实施体系正不断完善与优化。

构建分级分类的美丽中国先行区体系

裴晓菲详细阐释了“1+1+N”实施体系的具体内容。其中,首个“1”指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该文件作为纲领性文件,统揽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各项举措。第二个“1”则聚焦于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建设,被视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和重要抓手。而“N”则涵盖了城乡建设领域的美丽城市、美丽乡村,以及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多个其他重点领域。

裴晓菲强调,《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以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为核心目标,坚持改革创新、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旨在在区域、省域、城市、县域各层级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该意见期望到2027年底前,能够形成一批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为美丽中国的全面推进积累经验、树立标杆。

因地制宜推进美丽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部等十一部门日前联合发布了《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裴晓菲指出,该方案旨在引导各城市在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等五个方面,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城市建设,打造美丽城市的示范标杆,建设高品质生态社区,并推动各类园区、厂矿企业、学校、街道等成为“美丽细胞”。

《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至2027年,期望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区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更加凸显,治理效能有效提升。计划推动50个左右的美丽城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而到2035年,则期望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形成智慧高效、多元共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美丽城市建设的全覆盖。

此外,生态环境部与相关部门还联合印发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这是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在美丽乡村领域的首个行动方案。裴晓菲表示,该方案提出了4项重点任务和18项重要举措,致力于建设村庄干净整洁、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环境优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十四五”以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虽有所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也有所提升,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我国村庄数量众多,南北方区域差异大,农民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农村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目前,仍有超过一半的农村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治理管控,畜禽粪污、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环境问题时有发生。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短板和弱项。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至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期望达到40%;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计划新增完成6万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工作,有条件的设区的市或县(市、区)将率先全域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劣Ⅴ类水体。而到2035年,则期望美丽乡村基本建成,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乡政府驻地、中心村等重点村庄全面完成环境整治,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劣Ⅴ类水体。有条件的设区的市或县(市、区)将率先重现乡村“河里游泳、溪里捉鱼”的亲水记忆。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