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扎实推进“三地一区”建设,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AI导读:
安徽省围绕“三地一区”建设,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持续攀升。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安徽如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聚集、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举措。
在过去的一年里,安徽省紧密围绕“三地一区”建设,即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懈努力,该省经济增速逐季攀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5.8%的增长,经济总量成功迈上了5万亿元的新台阶。展望未来,安徽省将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动“三地一区”建设,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为此,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提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考察安徽时,也提出了在“三地一区”建设上持续发力的要求。请问安徽将如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三地一区”建设,将总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变为现实?
梁言顺回应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安徽省在贯彻这一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时,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和关节点。其中,“三地一区”建设是引领安徽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总书记赋予安徽的战略定位。安徽省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依托多重国家发展战略的叠加优势,拉高标杆、创先争优,坚定不移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今年,安徽省将推出一系列具有牵动性的工作举措,在“三地一区”建设上持续发力,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科技创新策源地方面,安徽将坚持科技引领,以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和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安徽范式为两大抓手,持续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的能级,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新兴产业聚集地方面,安徽将深入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两大工程,打造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建设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并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安徽将实施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攻坚、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优势产业“抱团出海”三大行动,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服务融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方面,安徽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到位,以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牵引,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机制,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记者还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提问,询问安徽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梁言顺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居全国工业大省首位;装备制造业营收突破1.2万亿元;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为推动产业向“高”攀登、向“智”发力、向“绿”而行,安徽将深入开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未来产业培育工程,促进产业向新、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以加快打造4个万亿元级、4个超5000亿元、3个超3000亿元、3个超千亿元产业矩阵。具体措施包括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以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梁言顺指出,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本底良好,是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美丽中国生动缩影。安徽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以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牵引,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高水平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探索建立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机制,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现路径。具体措施包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以及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的实施,安徽省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努力将“三地一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