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负债端管理成稳息差关键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2025年银行负债端管理成为稳定息差的关键策略,多家上市银行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将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存款付息成本,同时监管部门也在加大政策力度降低银行负债成本。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银行负债成本有望迎来改善周期。
在净息差持续承压并触及历史低点的关键时刻,2025年银行负债端管理成为了稳定息差的关键策略。据记者梳理上市公司公告显示,自今年1月以来,已有超过10家上市银行接受了机构调研,其中“负债端成本”问题备受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市场研究机构乐观预计,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银行负债成本有望迎来显著的改善周期。
苏州银行在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针对“改善存款付息成本的措施”这一问题,回应称2024年该行已紧跟市场利率走势,持续优化存款结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25年,该行将继续密切跟踪存款市场动态,通过定价授权、FTP等手段稳步调整存款结构,以实现规模增长与成本改善的双重目标。同时,该行将加大代发工资、快捷支付、社保卡金融等业务的推广力度,完善结算体系建设,提升结算类资金的留存占比。此外,苏州银行还将聚焦绿色存款场景建设,建立存款质量定量监测及定性分析体系,以持续优化全行存款质量。
杭州银行稍早前在接受包括国盛证券、华泰柏瑞基金等在内的18家机构调研时表示,2024年该行在负债端重点做好了量价平衡工作,在满足资产投放需求的同时,逐步压降了负债成本。该行通过三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提升低付息核心存款占比、减少高付息主动负债等措施,成功实现了降成本、优结构的目标。全年存款付息率呈稳步下行趋势,带动全行付息负债成本率下行、净息差逐季企稳。展望2025年,杭州银行表示挂牌利率调整后存款重定价的影响将逐步显现,有助于该行付息率进一步下降。
上海银行在1月初的现场及线上调研活动中也表示,该行正持续优化负债结构,加强存款定价和期限管理,积极拓展低成本存款,推动长期限存款向中短期转化。同时,该行持续增强对市场利率的前瞻性研判,合理安排主动负债吸纳产品、节奏和期限安排。预计2025年整体负债端成本改善幅度将有所扩大。
近年来,监管部门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方面政策力度较大。在1月14日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透露,去年人民银行集中整治了违规“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等行为,优化了对公存款、同业活期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有效维护了市场正常秩序,为银行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降低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更好地平衡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之间的关系。
华泰证券研究指出,尽管自2022年9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国有大行共计六轮主动调降了存款挂牌利率,但同期银行负债成本却呈现出不降反升的趋势。其中,2022年和2023年分别增加了5个基点和13个基点。这主要是由于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对公定价较为刚性以及外币负债成本在海外加息周期上升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华泰证券研究认为,当前制约负债成本优化的不利因素有望得到改善。随着大量定期存款迎来到期高峰、定活价差收窄、利率曲线平坦化以及经济改善预期增强等因素的影响,存款长期化、定期化趋势有望得到缓解。同时,压降高成本负债的举措正逐步从零售端传导至企业、同业端,外币存款成本也有望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而得到优化。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