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新战场与未知挑战并存
AI导读:
汽车行业正掀起“跨界造机器人”浪潮,小鹏、广汽等车企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人形机器人业务或成车企新战场,但面临技术、市场等多重挑战。与家电企业跨界造手机相比,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市场环境大不相同,需不断探索和实践。
近期,汽车行业正迎来一股“跨界造机器人”的新潮流。小鹏汽车的“Iron艾伦”与广汽集团的“GoMate”等人形机器人相继在2024年年底惊艳亮相,吸引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特斯拉、北汽、上汽、丰田、奇瑞、小米等众多车企也纷纷通过投资或自主研发的方式,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使得这一领域迅速成为车企们的“新战场”。
回顾历史,家电巨头跨界造手机的热潮仍历历在目。格力、海信、国美、TCL、康佳等公司曾一度涌入手机市场,与手机厂商展开激烈竞争。然而,最终家电企业在手机领域几乎全面溃败,而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则成功切入电视、小家电等市场,稳固了自身地位。此番车企跨界机器人,是否将重蹈覆辙?
车企们为何对人形机器人赛道情有独钟?这背后既有技术层面的共通性,也有市场空间的广阔性。底层技术的相通使得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成为“相关多元化”战略的自然延伸,大幅降低了跨界成本。同时,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广阔前景也为车企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据预测,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有望超过人类,成为全球工业的主力军。
在小鹏汽车广州工厂,一个身高1.78米的人形机器人正熟练地为汽车零部件拧螺丝,另一个则在进行漆面检查。这正是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AI机器人Iron,其仿人结构设计、全身62个主动自由度等特性,使其能够像人类一样行走、抓握、弯腰,广泛应用于工厂生产中。此外,广汽集团的GoMate、特斯拉的“擎天柱”、奇瑞的Mornine等人形机器人也相继亮相,标志着车企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进入“落地时代”。
然而,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要达到类人的自由度和灵活度,软硬件难度的提升是指数级的。同时,市场应用场景的定义也直接影响其需求的刚性程度。如何避免陷入“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怪圈,成为车企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如此,一些车企已经找到了初步落地的场景,如将人形机器人用于自己的工厂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与家电企业跨界造手机相比,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虽同为全球消费量有望破亿元的产品赛道,但市场环境却大不相同。人形机器人赛道目前仍处于蓝海市场,车企面临的同行业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然而,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的任务却更加艰巨。此外,人形机器人的投入和回报周期较长,对于盈利能力不稳定、现金流紧张的车企而言,能否跨界成功仍是一个未知数。
(图片来源:证券时报)
综上所述,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道路上,车企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期在这一新兴领域取得突破和成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