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药品质量引关注,商业保险如何补位?
AI导读:
近期,集采药品质量引发公众关注,国家医保局回应将收集线索。原研药难开问题凸显,患者担忧仿制药效果。商业保险被视为缓解用药难、用药成本高困境的有效途径,但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商业健康险需更紧密关注医保政策,开发个性化产品,推动医险结合。
近期,关于仿制药效果的讨论在公众中持续发酵,尤其是上海政协委员及医学专家提出的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家医保局于1月20日正式回应,表示将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并着手收集相关线索。
集采政策在减轻民众医药负担方面的成效显著,然而,关于集采药品的疗效以及原研药购买难度的担忧,却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种认知差和信息差,不仅关乎患者的用药选择权,也反映了集采与医保DRG支付模式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复杂局面。
随着医保控费措施的日益严格,不少民众开始将目光投向商业保险,询问如何购买进口药以及既有商业保险能否发挥作用。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和商业健康险的转型,正面临关键时刻。
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差异
一位网友(化名盼盼)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其父亲因公立医院难以开具进口降压药络活喜,而不得不自费从药店购买的经历,引发了关于公立医院原研药难开的话题讨论。患者普遍担忧仿制药的质量能否与原研药相当,因为仿制药的杂质提纯程度和药物控制可能影响疗效,导致患者反应更重。
三甲医院医生(化名昭昭)指出,仿制药效果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患者产生不满,甚至误解医生的治疗能力。尽管原研药并未完全退出市场,但在带量采购规则和DRG支付模式的影响下,进口药和原研药在公立医院的使用逐渐减少,患者的用药选择权也随之受限。
DRG支付模式,即医保为特定疾病设定固定支付额,超出部分由医院承担。这一模式促使医院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进一步加剧了原研药难开的问题。
商业保险的角色
在医保保基本、广覆盖的定位下,商业健康险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承接多元医疗需求、与医保错位发展的新机遇。商业保险被视为缓解用药难、用药成本高困境的有效途径。
健康险领域资深业内人士分析,商业健康险不仅作为补充保险保障,还能提供个性化的保险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然而,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补充”型商业医疗险的吸引力可能下降,消费者可能转向寻求独立于医保、不受DRG支付机制约束的商业保险。
商业健康险应紧密关注医保政策动态,开发出填补医保空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家庭,他们更追求高端或先进的治疗方式,这部分需求可能因医保支付改革限制而溢出到院外市场。
商业保险的挑战与机遇
医保改革政策的实施为商业保险扩面注入了新活力,但业内也对商业保险能否持续发展表示担忧。部分保险销售人员对DRG政策理解不足,可能导致消费者误解商业保险的作用。此外,虽然中高端医疗险关注私立医院报销,但定点私立医院同样受药品采购限制。
医学领域专家指出,医保未给保险公司留足充分的赋能空间,导致保险公司定位模糊。特药责任虽被部分医疗险纳入保障范围,但背后促成因素单一。部分保险公司推出的普通医疗险在特药清单方面有所扩展,但能否真正构成对医保的补充,尚需时间检验。
“医险结合”被视为解决中高端医疗险发展的关键,但具体落地政策缺乏。医院与保险公司合作有限,参与合作的保险公司多为头部公司,合作范围也仅限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合作机制较为成熟、保费较高的一些保险。
未来展望
在我国医疗数据和系统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医保与商业保险的真正互动仍需时日。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医险结合”需进一步推进,医院应主动支持保险公司运用数据,并破除销售保险的壁垒。
发展医保之外的商业健康险支付渠道日益重要。医疗险对相关特药的纳入和赔付规模快速增长。业内人士认为,商业健康险与生物医药行业加速融合时机已至,探索“1+N”支付体系构建关键。
“1+N”支付体系指坚持医保主体地位,同时完善商业保险、患者自付、慈善基金、医疗救助等多方共付模式。面对DRG改革可能带来的限制,商业保险应在优化产品服务供给方面发力,设计覆盖基本医保未充分涵盖需求的产品,提供更多个性化、高质量的医疗选项。
商业健康险应更紧密关注医保政策动态,开发出填补医保空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加强对中高端医疗、先进医疗服务的保障,推动保险产品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