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八马茶业在多次冲击A股未果后,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若成功将成为港股茶叶第二股。公司近年来业绩波动下滑,面临门店数量、茶叶销量及单价变化等问题。八马茶业计划通过发展自主生产模式、布局年轻化子品牌及加码线上等方式寻求突破,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新开1500家门店,提升市场份额。同时,公司或将选择收购来寻求增量空间,茶行业或迎来资本整合时代。

屡次尝试登陆A股市场未果后,八马茶业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意图在主板挂牌上市。若此次成功上市,八马茶业将成为继澜沧古茶(06911.HK)之后,港股市场上的第二支茶叶股。

1月17日晚,八马茶业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成立于1997年的八马茶业,由福建安溪铁观音世家出身的王文礼创立。1998年,八马茶业在深圳开设了首家连锁专卖店,并于2007年推行加盟模式和跨区域经营,逐步拓展至电商渠道,实现了全渠道布局。在产品策略上,八马茶业自2015年起实施全品类战略,目前产品已涵盖中国所有主要茶叶类别,包括乌龙茶、黑茶、红茶等,以及茶具、茶食等非茶叶产品。

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八马茶业线下门店数量已达3501家。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3年末茶叶连锁专卖店数量计,八马茶业在中国茶叶市场排名第一;按销售收入计,公司在中国高端茶叶市场、乌龙茶和红茶市场亦排名第一。

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可谓漫长而曲折。2015年,八马茶业曾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被誉为“新三板铁观音第一股”,但三年后终止挂牌,开始谋求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1年4月,八马茶业递交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但在深交所三轮问询后,于2022年5月撤回上市申请。此后,公司转而谋求深交所主板上市,并于2023年3月获得受理,但同年9月又终止撤回材料。

2023年初,中国证监会曾对八马茶业主板IPO文件提出46个问题的反馈意见,涵盖合规性、信息披露及财务会计资料等方面。尽管茶企如八马茶业、安溪铁观音、中茶股份等多次尝试上市,但截至目前,仅有澜沧古茶于2023年底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茶行业的特殊性质,如产品质量难以标准化、供应链复杂等,使得资本市场对其持谨慎态度。

转战港交所后,八马茶业仍面临显著问题。近年来,公司业绩出现波动下滑,并未处于稳定增长轨道。据招股书及过往财务数据,2019年至2023年,八马茶业收入分别为10.23亿元、12.66亿元、17.44亿元、18.18亿元、21.22亿元,营收增幅分别为23.8%、37.8%、4.2%、16.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88.16万元、1.16亿元、1.63亿元、1.66亿元、2.06亿元,归母净利润增幅为26.1%、40.5%、1.8%、24.1%。而2024年前九个月,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增速均明显放缓,同比分别增长0.98%和12.6%至16.47亿元和2.08亿元。

业绩不稳定主要源于连锁茶业零售商业模式的特性,门店数量、茶叶销量及单价的变化波动均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例如,铁观音销售单价在2021年上涨8.7%,至2022年前三季度继续上涨至519.02元/公斤,引起市场关注。证监会曾要求八马茶业说明价格波动合理性。更关键的是,与行业其他品牌相比,八马茶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在产品方面,茶叶产品为公司主要营收业务,占比约88%,其中乌龙茶(铁观音和武夷岩茶)为重点产品,占总营收近30%。然而,2024年前九个月,乌龙茶收入同比下降,主要为铁观音销量下滑所致。

中国高端茶叶市场高度分散,前五大参与者于2023年的市场占有率仅为6.2%。因此,八马茶业重视品牌化、高端化布局,试图通过强化品牌形象、发展自主生产模式、布局年轻化子品牌及加码线上等方式寻求突破。然而,销售费用占比过高及研发投入占比较低成为八马茶业长期被诟病的问题。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3.93%、32.08%、31.55%,而研发费用占比仅为0.45%、0.55%、0.61%。

为应对这些问题,八马茶业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在全国主要茶叶核心产区投建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茶叶加工工厂,逐步实现六大原叶茶品类全面自主生产的目标。同时,公司推出名为万山红的子品牌,专注于线上渠道,迎合年轻消费者及女性消费者需求。此外,八马茶业还在强化直营线下门店的品牌影响力,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新开1500家门店,深耕现有优势市场,并在全国范围内深化运营,提升门店渗透率。

若市场扩张不顺,八马茶业或将选择收购来寻求增量空间。招股书提及,公司将选择性地寻求战略投资及收购目标,尤其是在产品或区域等细分领域与公司业务具有协同效应的目标。这或许意味着,茶行业即将迈入通过资本力量进行整合的时代。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