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绿色化与智能化并进
AI导读:
近年来,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同时,“绿色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战略加速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本文介绍了能源领域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情况。
能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其低碳转型之路对人类未来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与此同时,“绿色化”与“智能化”的双轮驱动战略,正加速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已达约32.3亿千瓦,同比增长14.4%。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8.2亿千瓦,同比增长高达46.7%;风电装机容量则约为4.9亿千瓦,同比增长19.2%。这些数据无疑彰显了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
为进一步推动能源领域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国家此前印发了《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将实施发输配电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行动,以及风电光伏设备更新和高效回收利用行动,旨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纷纷推动能源领域设备更新,引进绿色产能。例如,在广西,当地实施存量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改造升级,有效提升煤电机组清洁高效灵活发电水平;在河南,某高端装备产业园内引进了分布式水制氢能工业切割功能系统,致力于实现零碳排放;在天津,则投资数亿元升级关键电力设施,降低输电损耗。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丁任重表示:“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浪潮下,企业不仅提升了工业生产率和经营效能,更淘汰了污染产能,引进绿色产能,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从“绿色制造”到“‘智’造绿色”,能源行业在向“绿”而行的过程中,能源新质生产力也在加快发展。为此,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聚焦原创性、引领性创新,加快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云南的班果光伏电站内,轨道机器人来回穿梭巡检,原本需要2个小时的人工巡检时间被缩短至20分钟。同时,热成像摄像机、拟人态传感器等设备技术24小时监测,发现问题秒级响应,运维效率大幅提升。而在不远处的富源西风电场,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将集控设备的实时画面和数据传回大屏幕,实现了“数字孪生+超算中心”的智慧风电场系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认为:“需加快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提升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他强调,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以人工智能、高端智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落地应用,对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能源行业将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能源、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同时,依托重大工程推动能源技术装备攻关、示范和推广,以工程应用不断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迭代升级,为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人民网,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