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模式变革下的区域经济影响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招商模式变革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禁止内卷式招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后,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新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过去半年间,中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与法规,旨在遏制地方政府招商过程中的“内卷化”现象,特别是那些通过比拼优惠政策、打造“政策洼地”来吸引投资的做法。这一系列举措的核心在于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自2024年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从法律层面明确禁止了地方政府以减免税费、地价、补贴等优惠形式进行招商引资。这一变化对招商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招商人员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例如,招商员李栩透露,他负责的多个县城招商项目因无法继续提供优惠政策而被迫中止。
这种影响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小城市和县城的招商工作中。相比之下,那些拥有产业基础、财政能力和优越地理位置的大城市,其招商情况并未受到明显影响,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招商效果提升的迹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小城市和县城的招商工作已经完全失去希望,部分地区仍在尝试通过提供政策优惠,让早期跟进的项目得以落地。
但从整体趋势来看,这种“擦边”做法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从《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的发布,都进一步压实了对拼优惠招商的限制和禁止。在此背景下,供应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及比拼营商环境招商,正逐渐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主要模式。
业内普遍认为,这种招商模式的转换,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更为有利。而对于那些产业基础薄弱、交通地理条件受限、财政实力不足的欠发达地区,如小城、县城以及中西部等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能够比拼的因素将更加有限。这无疑加大了这些地区招商工作的难度。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变革也有助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加速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这不仅可以遏制地方政府干预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行为,还可以减少因内卷式招商导致的政府债务高企和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指出,过去那种通过优惠政策争夺产业的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投资增加、就业增加和税收增加,但长期来看却会导致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以及投资回报急剧下降等问题。
因此,对于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而言,面对招商工作的新挑战,更需要转变思路、创新方式。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进行招商、以名片招商等方式来吸引企业入驻。同时,也需要通过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保护企业产权等方式来增强地区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招商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对于全国产业布局的趋势而言,虽然高附加值产业会越来越向大城市、都市圈聚集,但中西部和小城市、县域等也还有机会。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合理分工、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条例》第十条图源:《条例》原文截图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