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首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保持稳定,符合市场预期。在稳汇率、稳债市与稳息差的多重考量下,未来LPR的降息空间面临挑战。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2025年首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于1月20日正式揭晓。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新版LPR报价,数据显示,1年期品种维持在3.10%,5年期以上品种亦保持在3.60%,均与上月持平,标志着LPR已连续三个月保持稳定。

此次LPR报价保持不变,与市场预期相符。定价基础即政策利率,尤其是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稳定,为LPR报价的稳定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1月税期与春节取现需求的叠加,使得银行间流动性市场收紧,负债成本上升,商业银行缺乏进一步压缩LPR报价的动力。此外,年初银行面临大规模贷款合同重定价,进一步限制了LPR的下调空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在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的基调下,央行工作会议提及“择机降准降息”,预示着LPR在未来仍有随逆回购利率下调的可能。然而,考虑到信贷需求的修复、金融数据、债市收益率曲线形态以及汇率压力,LPR的“降息”时点仍需综合考量。

稳汇率、稳债市与稳息差的多重考量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指出,1月LPR保持稳定主要基于三点考量。首先,稳汇率压力加大,政策利率企稳,为LPR报价的稳定提供了基础。国内经济指标逐步改善,GDP增长符合预期,降低了货币宽松加码的紧迫性。同时,受美国基本面强劲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维持强势,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央行采取多项措施维稳汇率,减少资金投放。

其次,市场资金面紧张,资金利率快速攀升,推高了银行主动负债成本,限制了LPR报价加点的下调空间。税缴、大额MLF到期和春节取现等因素导致资金需求大增,而央行投放相对谨慎,资金供需错配加剧。此外,同业存款利率规范的实施,导致银行非银存款收缩,负债端压力增大。

最后,年初银行面临大规模贷款合同重定价,尤其是按揭和长期限基建类业务,对LPR继续下调构成压力。去年以来,LPR的大幅下调已带动新发放贷款利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银行息差受到挤压。若LPR继续下调,将加大银行息差压力。

展望未来,明明认为,在稳汇率和稳息差的双重约束下,降准、降息等总量工具的运用面临挑战,短期内降息概率较低。国内货币宽松的触发因素可能更多取决于美国加征关税的进程及强度。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则指出,央行将选择在实施逆周期调节、引导社会预期、调控市场流动性的关键时点发力,实施降准降息等政策措施。

此外,王青还预计,2025年央行将下调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下一阶段LPR的变动需在“稳增长”“稳汇率”“稳息差”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平衡,市场不应对利率水平下降抱有过高期待。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下阶段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具体举措方面,央行将提升金融机构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增强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调整的联动性,并尽可能缓解影响利率调控的约束。